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6月0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让“童伴计划”更好呵护留守儿童困境儿童

——来自四川省宜宾市团组织的调查与分析

汤冰霄 陈原野 邓秀红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6月05日   07 版)

    为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以下简称“两类儿童”)家庭生活状况,掌握“童伴计划”实施现状及对儿童的帮助情况,团四川省宜宾市委联合成都工业学院,针对市内“两类儿童”现实需求和实际困难,以及如何提高关爱服务质量,开展本次调研。

    调研分层抽样规模为511人(其中321人为“童伴计划”参与者),采取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结合方式,分别对监护人、儿童、村(社区)干部、“童伴妈妈”4个主体进行情况了解,调研范围涵盖宜宾全市七县三区(含三江新区)近100个乡镇。采取集中调研为主,兼顾进村调研、视频电话调研等方式开展。

    一、调研儿童情况

    在511名样本儿童中,有321名儿童为“童伴计划”参与者。其中,有153名(47.66%)儿童表示每次“童伴之家”的活动均会参加,111名(34.58%)儿童表示时常参加。在312名实际参与过“童伴之家”活动的儿童中,277名(88.78%)儿童认为活动丰富多样,299名(95.83%)儿童认为参与活动对其具有意义和帮助。同时,儿童监护人也普遍对“童伴之家”的活动表示认可支持。

    加入“童伴计划”是否对儿童成长具有影响?调研数据显示,相较于未加入儿童,加入儿童性格更开朗外向,与同学和家人的交往更积极主动,心理更健康,安全感更强。在参与“童伴计划”的村(社区),“两类儿童”因为得到了“童伴妈妈”常态化的关爱陪伴,每周都有机会参与“童伴之家”丰富有趣的活动,能明显感受到这些孩子的陪伴感、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强,生活态度更加乐观积极。

    二、“童伴计划”运行管理情况

    “童伴之家”项目点设置情况:宜宾市现有“两类儿童”37867人,全市范围内设有“童伴之家”项目点268个,覆盖全市三区七县268个村或社区,覆盖留守儿童、困境儿童11051人(以上数据来自团市委),覆盖率为29.18%。

    “童伴妈妈”胜任情况:超98%的“童伴妈妈”认为这项工作十分有意义,但约半数“童伴妈妈”反映她们身兼数职精力有限。“童伴妈妈”普遍希望加强自身相关技能培训,提高专业性。在培训内容方面,80.17%的“童伴妈妈”希望增加广受儿童喜爱的兴趣爱好培训,有效掌握法律、安全、心理健康等相关知识,提高表达能力和综合运营能力。

    经费管理使用情况:经费不足是“童伴之家”运行管理中最主要的困难之一。经费开支上,“童伴妈妈”认为支出较大的板块是购买书籍、玩具等活动用品,采购活动所需零食和节日礼物等。经费来源较单一、支持力度不足,经费发放标准对每个点位参与活动儿童实际数量缺少考虑,这是多数“童伴之家”经费不足的主要原因。

    一对一关爱帮扶情况:调研数据表明,“两类儿童”的关爱需求涉及经济资助、学业辅导、心理引导、感情陪伴、权益保护多个方面,“童伴之家”能够提供较全面的关爱帮扶,“童伴妈妈”在一对一定期走访、提供定制陪伴关爱服务上也发挥了较大作用,但仅靠“童伴之家”和“童伴妈妈”无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关爱保障,需要利用“童伴之家”搭建起跨部门联动关爱网络。

    三、“童伴计划”运行成效及存在问题

    (一)主要成效

    调研数据表明,宜宾市“童伴计划”的实施运行收获了良好的实践成效和社会影响。首先,参与“童伴计划”的儿童及监护人对项目的运行给予高度认可,参与儿童在性格培养、心理健康、社交积极性、与家人关系、安全感等方面呈现出更好的状态。其次,项目的运行有效破解了“两类儿童”关爱工作的痛点,做到了提供常态化陪伴和“定制”关爱服务,为保护“两类儿童”安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搭建了一个家庭与学校以外的重要阵地。再次,“童伴之家”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及兴趣爱好培养活动,塑造了一个有效关爱、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的特色品牌。

    (二)存在问题

    1.“童伴之家”点位覆盖率低

    宜宾市“两类儿童”分布呈现出面广量大特征,目前已有“童伴之家”覆盖留守儿童、困境儿童11051人,覆盖率不足30%。从已覆盖的地区和儿童来看,“童伴计划”的运行能有效解决“两类儿童”常态化陪伴关爱、引导教育等痛点问题,产生了极好的实践成效和社会意义,值得普遍推广;从未覆盖的儿童情况及意愿来看,未参与“童伴计划”的儿童在性格培养、心理健康、社交积极性、安全感等方面存在更多困扰和问题,同时这类儿童也普遍表明希望加入到“童伴之家”的关爱服务中。

    2.“童伴计划”经费支持力度不足

    “童伴计划”运行过程中最主要的困难在于经费不足。目前“童伴之家”活动经费发放标准较低,多数项目点位一年活动经费不超过6000元,较难保障“童伴之家”的建设及常态化活动的开展。同时,全市共有268名“童伴妈妈”,平均每位“童伴妈妈”需负责41名儿童,“童伴妈妈”每月补助普遍在800元至1000元之间,工作任务重但补贴保障低。

    3.“童伴妈妈”数量及业务素质有待提升

    目前,一个“童伴之家”仅设有一位“童伴妈妈”,全市有135位“童伴妈妈”负责儿童数量在40人以上,“童伴妈妈”还普遍兼任其他村级工作,精力有限,难以兼顾好所有工作。此外,绝大多数“童伴妈妈”缺乏长期、专业的职业培训指导,在关爱引导儿童能力上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四、对策建议

    针对“童伴计划”实施运行中的痛点难点问题,结合“两类儿童”生活现状及现实需求,建议接下来的工作重点聚焦两个方面:

    (一)推进“童伴之家”提质扩面增效

    1.扩充优化项目点位,提高“童伴之家”覆盖率

    “童伴计划”项目实施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按30-60分钟车程的服务半径进行扩点选址,争取实现辖区内“两类儿童”全覆盖。对确实偏远或不具备扩点条件的区域,可考虑建立“移动童伴之家”,配备一名移动“童伴妈妈”,打破地域限制,定期流动性组织开展活动。

    2.增加经费支持力度,提高“童伴妈妈”待遇

    建立“童伴计划”省市县乡4级经费保障分摊机制,提高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建议每名儿童每年经费投入不低于400元,“童伴之家”活动经费发放原则上以儿童数量为依据,综合考虑活动参与率、设施维护费等。建议“童伴妈妈”岗位补助每月不低于1200元,管理儿童数量超过50人的“童伴妈妈”应分梯度增加补助。同时,还要增加专项经费用于“童伴妈妈”业务能力培训、“两类儿童”外出研学参观和外包服务采购等。

    3.配齐设施设备及活动用品,规范“童伴之家”制度建设

    每个项目点应配备青少年读物、体育用品、益智用品或玩具、阅读书桌、文具用品、电视机(用于统一观看安全教育视频等)、风扇(空调),为开展活动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加强“童伴之家”制度建设,将重要制度打造成册保存于“童伴之家”,方便“童伴妈妈”、家长儿童随时翻阅学习,让制度入脑入心,推动“童伴之家”建设的规范化。

    (二)增强“两类儿童”关爱服务力量

    1.合理配齐“童伴妈妈”数量,组建一支高水平队伍

    “童伴妈妈”的设置应考虑儿童数量及活动参与情况,建议儿童人数超过40人且每次活动参与率达到85%的“童伴之家”增配一名辅助人员,辅助人员可从当地留守妇女中选择。同时,拓展“童伴妈妈”职业晋升空间,打造“童伴妈妈”培训师、“两类儿童”问题专家,通过项目实施,真正培养一批业务骨干,充实共青团基层工作力量。还建议加强“童伴妈妈”业务指导和培训,打造一支由团委业务骨干+专业人士+经验丰富的“童伴妈妈”组合的培训团队。

    2.实行多部门联动合作,组建“两类儿童”一对一关爱网

    一是立足于“童伴之家”,常态化组织儿童教育及兴趣活动,搭建起“童伴妈妈”与“两类儿童”一对一常态化陪伴帮扶机制,服务半径内“两类儿童”档案建立和动态管理,让“童伴妈妈”成为孩子的知心人。二是打造涵盖团委、民政、妇联、公安、司法、教育、卫健等职能部门的横向联动机制,整合各部门政策资源打好关爱组合拳。三是搭建数字化管理宣传网,加强部门间数据信息共享,云赋能关爱帮扶工作。

    3.布局资源拓展网,依托“童伴之家”融入社会各界关爱力量

    一是要结合现有政策、资源,联合结对的爱心家庭、爱心邻居、爱心伙伴等力量共同参与关爱服务。二是各区县“童伴之家”可依托本地资源对接合作伙伴,为“两类儿童”关爱项目募集更多资金和物资,扩大“童伴计划”品牌影响力。三是注意引导社会组织、爱心个人等参与关爱服务工作的规范性,切实保障儿童权益及隐私安全。

    (作者汤冰霄、陈原野系团宜宾市委副书记,邓秀红系团宜宾市委学少部部长)

汤冰霄 陈原野 邓秀红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6月05日 07 版

让优秀青年在乡村一线站“C位”
2024“习酒·我的大学”逐梦奖学金全国启动仪式举行
探索“青马工程”与青年创新创效深度融合
让“童伴计划”更好呵护留守儿童困境儿童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