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6月12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这所中学学生养成的“思维定式”:

发自内心想为别人做些什么

实习生 卞良栩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凤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6月12日   04 版)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中部郎平一班志愿服务项目获评2023年北京市中学生志愿服务示范项目。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中部郎平一班志愿者在李大钊故居拍摄“云游北京名人故居”系列视频。

    “一个易拉罐不倒翁就这样做好了,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做个‘不倒翁’哦。”今年1月,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育才小学(以下简称“育才小学”)4年级的同学们,上了一堂云端趣味科普课。

    在这节课上,实验所需的材料是学生身边随处可见的物品,讲解的知识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却极易被忽视的问题……乍一看,这似乎和其他科普视频别无二致,但仔细琢磨,不少学习经验与人生哲理竟也蕴藏其中。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些细节精良的视频并非由专业人士录制,而是出自一群高一学生之手。

    2023年年初,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郎平一班班主任韩国凤和班级爱心社社长李纪凡共同发起了这项名为“文化科技传播志愿行”的活动。

    一开始,他们只是想发动班内42名同学,以视频的形式向身边同龄人传递更有价值的信息。但随着志愿活动的深入开展,这项活动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从城市到乡村,从西部山区到南疆盆地,如今,郎平一班创作的视频已“辐射”超5万名中小学学生。

    在激励中,互相成就

    前段时间,郎平一班的同学们刚完成了“云游名人故居”项目的拍摄工作。

    “新的志愿项目属于‘文化科技传播志愿行’活动的衍生品。”韩国凤介绍,得益于早前在科普活动中积攒的经验,目前班级已经构建起较为系统的志愿服务流程体系。

    以李纪凡负责的“云游老舍故居”为例,一个6分钟左右的视频就能涵盖所需讲解的全部内容。“而且,不论是这条视频的主题策划,还是脚本撰写,或是后期拍摄和剪辑成片,都由班内同学自主完成。”韩国凤感慨,最多一周的时间,自己便能收到同学交付的成品。

    不过,这是磨合后的结果。要知道,在志愿项目成立初期,为了一个实验反复拍摄数十次都是常有的事。

    “科普实验的不可控因素太多,风力大小或是室内外环境都可能影响实验结果,孩子们有时做到材料耗尽都不见成功,就不想再录制下去了。”韩国凤能理解学生,对于他们而言,才步入高中,还不能真正理解志愿服务的深远意义。

    彼时,韩国凤也在思考,如何帮助学生从“愿意做志愿”走向“乐于做志愿”呢?

    在育才小学的一封封“回信”中,韩国凤找到了答案,“志愿服务并不是单方的付出,只有让授受双方都有获得感,活动才有意义与价值。”

    确实如此,郎平一班同学的行动转变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云端科普课结束后不久,班上的学生就收到了育才小学发回的模仿视频和手写的感悟分享。”韩国凤回忆,视频中10岁左右的孩子不仅成功“复刻”了科普实验,而且对其中反映的哲理也有自己的理解。

    “同学们没想到自己的视频能有这般感召力,他们在志愿服务中收获了成就感,现在大家是越干越起劲儿,新点子不断。”就这样,在一来一往的交流学习中,“授者”提升了学习与协调管理能力,而“受者”一方也得以拓宽视野。

    采访中,韩国凤调侃,以前寒暑假,在家玩的学生居多,现在孩子们在志愿服务中“尝到了甜头”,开始自发回到校园录制新的作品,“我非常支持,他们只需要给我打一个电话,告知时间和主题即可。”

    42人,朝向1个目标

    此前,李纪凡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的想法能变成班级共同的目标。

    “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将北京优质的教育资源分享出去,这是我个人的志愿初心。”李纪凡今年16岁,尽管还是一名高中生,但他已经有10年的志愿服务经历。

    韩国凤正是看中了他的“资历”。“当时班级志愿服务正处于瓶颈期,进社区发宣传材料,到养老院做卫生等活动学生们都参与过,但由于不成系统,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基于多年教学经验,韩国凤知晓“领头羊”的作用,她找到了李纪凡,希望他能够带领班上同学一起做志愿服务。

    “提及做志愿服务,同学们都非常配合,但是我们要做什么志愿活动呢?”为此,韩国凤和李纪凡在班上发起了“意愿征集”活动,同时也鼓励家长共同参与,集思广益。

    “后来我们经过了几轮的论证,从现有资源、地理位置以及适用性等角度考虑,最终敲定要做教程式的线上科普课。”这与李纪凡“分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想法不谋而合,由此,郎平一班“文化科技传播志愿行”活动的雏形便诞生了。

    活动主题确定后,李纪凡又琢磨起团队设置。他尝试将班内同学分成10个小组,各个小组又分设导演、剪辑与主持人员,“事实证明,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效率,还能确保成品质量。”李纪凡说。

    如今,郎平一班的志愿团队仍在沿用这一分工模式。“为了交付一个完美的作品,大家能做到各司其职,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都得以提升,班级凝聚力也在愈变愈强。”韩国凤说。

    最近,郎平一班的孩子们又有了新的计划。这一次,他们想录制中英双语版课程,帮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在韩国凤眼中,这群学生从不会计较得失,都是发自内心想为别人做些什么。

    “我们班很少有矛盾和冲突,学生心中有了共同的目标后,在小事上往往会更加豁达。”回想着班级管理的点滴,韩国凤笑着说,“偶尔有些摩擦,还没传到我这儿,他们自己私下就解决好了。”

    “这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奔赴”

    出于管理需要,大多数中学在寒暑假期间并不对学生开放校园。

    但陈经纶中学不同,为了支持郎平一班学生更好地开展志愿活动,学校特意设置了“假期通行条”,方便学生在校园内“畅行无阻”。

    当然,学校为他们提供的帮助可不止于此。陶呈萱印象最深的一次拍摄经历是在寒假,当天气温低至零下,户外还刮着大风,身为团队主持人的她,需要到操场完成“水火箭”视频的录制任务。

    “当时我的手冻得几乎没了知觉,原本不到1小时的科学实验,最后做了将近一个下午才勉强成功。”正感挫败之时,陶呈萱和同伴“偶遇”到了学校团委书记王非凡。

    “老师可能察觉到了我们低落的情绪,一直在鼓励大家,像朋友一样跟我们分享他对志愿服务意义的理解。”王非凡恳切的目光让陶呈萱难忘,“后来才知道,其实当时王老师一直在默默关注着我们,大家觉得特别温暖,感觉自己所做的事情被学校放在了心上。”

    在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志愿服务活动不是只在郎平一班内开展。

    早在2011年12月,陈经纶中学就已成立了志愿者联合会。“我们的初衷是搭建平台,让学生参与到学校日常管理事务中,做学校的主人。”王非凡提到,目前志愿者联合会已基本交由学生负责,“从统筹校内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到协调对接社区、街道,安排校外志愿服务活动,各项工作事宜都有专门的学生管理。”

    “像近期陆续开展的社区夏季音乐节、银杏文化节、主题摄影展等,这些都是志愿者联合会同学们的创意,学校也鼓励同学们放手去做。”王非凡表示,在学生的组织管理下,学校的志愿服务也不再局限于为老幼残特殊群体提供帮扶,转而出现了一些更贴近时代、更生活化且具备普适性的活动内容。

    “就像一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奔赴。”王非凡解释道,一方面,学生要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付出劳动,借学校搭建的平台,为社会多作贡献;另一方面,学校帮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际应用自身所学。

    这些年,学生的改变和成长,王非凡都看在眼里:有的学生变得自信、阳光,站在陌生的观众面前也能侃侃而谈;有的学生做完志愿活动后,高兴地与朋友分享收到的反馈,调动着身边人的志愿热情;还有的学生感受到了被需要的价值感,学着将志愿服务认真当作一个事业去做……

    陶呈萱对此深有感触:“过去对志愿服务比较陌生,比如成为志愿者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申请参与活动也需要走一些复杂繁琐的流程。现在觉得志愿服务离我很近,只要我想随时都可以开始。”

实习生 卞良栩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凤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6月12日 04 版

让德育回归“爱”的本质
发自内心想为别人做些什么
质朴纯粹的“爱”就在孩子心中
《中小学志愿服务观察》专题下期内容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