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6月14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古为今用焕生机 艺工结合又一春

西北工业大学艺工融合的创新实践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6月14日   06 版)

    西北工业大学设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众多一级学科。学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坚持文化引领、情怀润泽、知能融通、素养达成“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学科知识,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总师”型人才。作为学校最大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西工大教务部工程实践训练中心面向全校本科学生,开设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综合实践类课程,积极探索艺术和工程学科的有机结合,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全力推进课程创新和改革,培养在校大学生的专业交叉认知、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在教学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之路。

    敢为人先,探索非遗艺术表达新路径

    为了应对国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应对未来的战略竞争,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工程实践训练中心积极践行西工大育人理念,落实西工大育人措施,对标新工科,加强艺术和工科的联系,以艺术为载体,构建艺术和工程知识有机融合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体系,通过机械、电子、控制、艺术设计等相关知识的有机结合,以及设计、制作、评价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对工程学科和艺术学科知识的整合思维、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

    经过探索与实践,工程实践训练中心构建工程实践教育新模式,对课程进行深度拓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掐丝珐琅工艺、陕西特色剪纸、花丝镶嵌、陶瓷等工艺,融合进专业课程中,开设了《文明经典、匠心独运——基于非遗掐丝珐琅技艺机、电创意设计与制作》、《非遗进校园、进课堂——非遗技艺机电结合的现代产品创新设计与实践》等特色课程,以艺术为载体,工程学科和艺术学科结合,形成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技艺+”为载体的艺工融合系列实践课程群。

    《文明经典、匠心独运——基于非遗掐丝珐琅技艺机、电创意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采用了项目式教学,将激光切割、电子线路增材制造等现代工程技术,融合进传统掐丝珐琅画制作技艺的学习之中,并持续探索新材料在掐丝珐琅制作过程中的融合方法,实现从单一的传统技艺传授教学,到艺工融合、思政融合的创新劳动实践的转型升级。

    在课堂上,学生们身着汉服进行掐丝珐琅的制作,围绕掐丝珐琅画,在图稿设计、掐丝、点蓝、喷胶这套完整的工艺流程中进行创新设计。学生们需要重点掌握激光切割、电子线路增材制造等工程技术在图稿设计环节中的创新与应用,并结合生活实践,将激光切割、金属打标等技术运用到日常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们在创新劳动成果中既体验和感受了中华传统文化艺术魅力,也培养了创新精神、自主学习意识,树立了终身学习观念,提高了工程文化意识,提升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更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为未来在职业生涯中的设计制作和工程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

    在项目式教学中,学生通过线上24学时,线下56学时,总计80学时的学习,在知识层面掌握了非遗传统文化发展、电子增材制造工艺知识、特种加工技术、电子产品设计、制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在能力层面能够以掐丝珐琅文创产品对文创艺术特征进行分析,规范使用工程仪器设备、电子电路设计仿真软件;在素养层面能够引入“非遗文化”“中国制造”“劳动教育”等思政元素,增强民族自信心,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线上课堂,学生进行线上学习和测试,教师导入课程,研讨学生方案和劳动实践,学生上传学习日志,进行作品展示和总结汇报。

    自2021年9月开课以来,这门课程已经累计受益学生近2000人次;自2022年4月起,非遗掐丝珐琅课程正式立项为西北工业大学校级文美通识课程,也成为了学校的宝藏课程。

    在《非遗进校园、进课堂——非遗技艺机电结合的现代产品创新设计与实践》这门课程中,学校以机械、电子实践训练为核心,以特色剪纸、掐丝珐琅、花丝镶嵌、陶瓷等传统文化工艺为载体,创造性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美术、技艺等,有机融入在校大学生的工程实践教育环节,开展基于机电结合的非遗传承创意设计与实践,实现对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创新。自2021年开课以来,这门课程已经累计受益学生达3000人次。

    创新实践,艺工融合建构智能机器人

    为了满足现代信息经济社会对高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校秉承“艺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艺工结合”特色有机融入专业设置、课程资源、师资配备、课堂教学之中,在工程技术教育中不断增加艺术元素,使艺术教育成为工程技术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学校开设产品设计专业,将艺术与技术、科学与美学交叉融合,旨在为国家培养具备美学、工学和商学知识,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复合型高级设计人才。

    工程实践训练中心还建成以机械、电子、材料等三大学科为主的多个创新实践模块,开设了《双创引领的机器人工程实践课程》,创建了Robomaster机甲大师机器人等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以创新创业为引领,以小型智能化机器人为创新实践载体,通过“理论+设计+仿真+实践制作+装配测试+科学竞赛+创新创业”等环节,引导学生通过项目化的学习,掌握三维设计、编程、机器人仿真、机器人装备方法等知识,学习智能机器人的设计、制作和调试过程。

    学生在智能机器人产品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将相关的艺术与工程知识进行整合,不断地通过判断和取舍进行应用;在智能机器人的制作过程中,对设计方案反复推敲、批判、验证,不断修正和完善设计方案。在对整个产品的设计、制作和反思过程中,学生有效提高了对艺术和工程知识的整合思维及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学生动手实践,既实现了艺术与工程的有机融合,也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学校把学生作为课程主体,鼓励学生将艺术知识和专业知识结合应用,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做中学,将知识融汇贯通。教师通过情景导入、小组合作、头脑风暴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学生互相学习和启发,加强课堂上的师生和生生互动,激发思维活力,提升教学效果。

    自《双创引领的机器人工程实践课程》课程开设以来,经过八个学期,形成了水系、陆系、空系三个系列的11类机器人实践项目,充分满足多个大类多个学科学生的实践需求。学生将艺术和专业知识结合应用,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内驱力,开拓和激发了创新性思维。

    团队建设,持续课改优质高效育英才

    西工大教务部工程实践训练中心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和教师团队的建设,持续开展课程创新改革的同时,逐步形成机械、电子、材料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师资队伍,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学生好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深入开展,工科学生只有具备审美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设计产品;艺术素养也能帮助工科学生更好地与不同领域的人沟通、合作,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西工大教务部工程实践训练中心将继续以学生为主体,深入挖掘寻找艺术学科和工程学科的结合点,持续创新完善课程,通过艺术和工程的有机融合,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复合型工科人才。

    (信息来源:西北工业大学)

    ·广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6月14日 06 版

“小城故事”如何抓住年轻人的心
到小城探寻文化之根
西北工业大学艺工融合的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