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把国学经典“种”进孩子心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 牟昊琨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6月22日   04 版)

    张燕玲带孩子们一起诵读国学典籍。受访者供图

    张燕玲给北京市大兴区第七小学的孩子们讲授国学经典。受访者供图

    在张燕玲看来,国学经典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丰富文学、文化知识,让孩子们“腹有诗书气自华”,还能让他们从小受到古人家国情怀的熏陶,未来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以及在将来面对各种人生问题时,更能做到内心自洽,提高幸福感。

——————————

    “‘人不知而不愠’是非常高的人生境界,小孩子不可能懂,但等他人生到了一定阶段,可能就会理解,受到启发,从而降低焦虑”。

    “新中国成立初期,邓稼先、钱伟长等一大批科学家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奋不顾身毫不犹豫回到祖国。他们幼时受过的系统的国学教育,让家国情怀流淌在他们血液里”。

    张燕玲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去年10月一退休,就无缝对接地奔波在了为乡村语文教师开展国学经典义务授课的漫漫长路上。“强化国学经典教育太紧迫了。尤其是最近新闻里曝出的很多青少年问题,以及覆盖整个社会的压力、内卷等,其实如果大家较早有国学经典滋养,一定会缓解很多。”而培训一个语文老师,就可能持续影响成百上千个孩子,张燕玲说,她已经培训了两三千名教师,这事她要一直做下去。

    一个学生一粒种子,把国学经典教育播撒开

    张燕玲在北京师范大学工作近40年,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始终觉得自己虽然从事语文专业,但对语言和文字的把握始终做不到随心所欲,还不如一些乡村老先生那样出口成章。北师大曾做过一个关于私塾的研究课题,张燕玲从中受到启发:幼时通读经典,可以受惠一生。张燕玲还连续18年参加高考阅卷。她发现,高考卷上文言题得分低的,往往作文得分也低。“很多学生说学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这是相关的”。

    于是,从十几年前开始,张燕玲带着自己的研究生,开始系统诵读、学习国学典籍。甚至每个 “五一”“十一”假期,她都自掏腰包,在北京郊区租个农家院,大家集中强化诵读。《论语》100遍、《老子》70遍、《孟子》50遍……随着不断诵读,大家慢慢感觉到,语言丰富了,情感会贴切优美表达了,甚至智慧也在增长,很多困惑有了答案,比如既知进也知退了。还有,与年轻人相处久了,一些学生谈到的青年热词,有很多充满焦虑、纠结或者颓丧。张燕玲说,这反映出这代人在面对社会压力和竞争时的心态。而这些焦虑点,张燕玲总是能在《论语》《老子》等国学典籍中找到答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学生们听了张燕玲的解释,豁然开朗。

    寒来暑往,研究生一届届毕业,如同蒲公英种子撒到全国各地,张燕玲则如同根茎一年年继续抽梗开花。

    中国人最有文化积淀,不能遇事只会说“哇塞”

    曾有研究生问张燕玲:“张老师,这些相距我们千年的书,还有必要读吗?”张燕玲说:“时代再发展、现代化程度再高,我们文化的根不能断。就如同大树再枝繁叶茂,根必须扎得深,根深才能叶茂。”

    张燕玲经常以自身的经历向研究生们解释。2005年她刚刚转入语文教学岗位,她发现自己虽然是学文学专业的,但却没有读过整本的国学典籍,更不要说熟读成诵了,可以说是“皮毛知识很多,真经体悟少,笔头能力差”。当时这就引起了张燕玲对语文教育的思考。像华罗庚、杨振宁这样的科学家,他们从小便背诵四书五经,他们的语文能力、家国情怀是从小在国学经典的记诵培养起来的。那为何不能给现在的孩子也创造一个这样的学习机会和条件?

    自此,张燕玲从十多年前开始,对照中小学教材,一边学习,一边编撰适合语文教师使用、也适合孩子阅读的国学典籍读本。几年下来,这套读本已经出了13本,接近完成。

    2015年,在北师大出版社资助下,她先后举办了两期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国学冬、夏令营。张燕玲带着这些“未来的语文老师”,遍参郑玄、孔颖达、朱熹等经学大家的注疏以及现当代专家译注,力求在每一个字词上都尽可能贴近文本原意,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引申诠释。解读、讨论提问后,张燕玲逐字逐句进行深度辨析,阐发理解。

    有些师范生不爱学习古诗词或文言文,感觉距离自己的生活很远,也用不上。有天下暴雨,学生们走到楼下,感慨“哇,好大的雨”,然后就没词了。张燕玲背诵了一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大家突然感受到了古人的情趣和语言之美。张燕玲说,古人吟诗作句,跟现在发朋友圈差不多是一码事,咱们是最有文化积淀的中国人,遇事可不能只会说“哇塞”。

    退休教授不取酬不卖书,自费去农村讲课图个啥

    长期从事语文教育和教学调研,张燕玲发现,乡村很多留守儿童,他们缺少父母的陪伴关爱,容易形成不恰当的价值观。如果他们从小熟读《弟子规》《论语》等,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心田,对他们未来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会很有帮助。

    张燕玲把退休当成了自己推广国学经典的一个新开始,她把重点放在乡村。安徽太和县是张燕玲爱人的老家,通过一番联系,张燕玲开始了自费公益讲学。每次去往太和县的那些乡镇中心小学,她都需要换乘1趟火车,再搭乘客车,抵达后便开始给集中起来的语文老师们授课。她不取酬,差旅住宿自费,每到一个中心小学还会赠送几十套书。每次讲完课,她还要对负责组织的当地部门表示感谢。所以当地还有人发懵,说她一个北京教授,既不取酬,又不卖书,自费跑过来给老师们讲课,究竟图啥?

    张燕玲说,乡村绝大多数语文老师没有系统完整地接触过国学经典。“如果老师都对经典不甚了解,又如何传承经典呢?”针对这个情况,张燕玲在讲座中让老师们了解国学经典对学生培根铸魂和对语文学习的意义,让老师与自己的学生一起在诵读经典中成长。

    听完张燕玲的讲座,很多乡村语文老师反馈大受启发。他们迅速把悟到的理念和学到的方法用到实际教学中。现在,太和县三塔镇中心学校、北京大兴第七小学等学校,学生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用齐诵、轮诵、歌唱、舞蹈表演、书法、绘画等形式诠释对经典诗篇的理解。老师们根据不同年龄学生不同的接受程度,让孩子们进行《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精选》以及古诗词的学习。

    张燕玲已经编纂出版了13本国学经典丛书,还有4本仍在编写中。张燕玲希望孩子们能在语文教师的带领下,通过语文课的延伸,记诵3万-5万字的经典原文。“我们可以遵循古人的语文教育理念和方法,通过诵读,培养语感,读熟读透,然后随着年龄、阅历和理解能力的增长而逐步理解领悟、鉴赏与分析。”

    在编书过程中,张燕玲也给未来将走上语文教育道路的研究生们总结了一套与语文教材和教学密切结合的方法。比如,学到一个成语,就拓展到出处原文;学到古文翻译来的白话文如《将相和》,就拓展到原文;学到《王戎不取道旁李》,文章篇幅短、故事性强,孩子们感兴趣,就可以再选几篇《世说新语》中的王戎的故事拓展阅读……这样,经典阅读就不再是额外负担,而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部分。

    知来处,明去处,守根铸魂。张燕玲说,这是国学经典给予学生们最好的礼物,也是她工作的意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 牟昊琨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6月22日 04 版

把国学经典“种”进孩子心田
让活起来的甲骨文绽放中华文化之光
让“传统村落”能永远承载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