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三代青年接续奋斗

让活起来的甲骨文绽放中华文化之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文坛 张亚云 通讯员 张俊军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6月22日   04 版)

    又是甲骨文面条,又是甲骨文体操……甲骨文最近越来越火了,许多人收藏文创商店里的小玩意儿,还有更多人点赞、转发社交媒体上的有关甲骨文的短视频作品,既长知识又长志气。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

    而在甲骨文的故乡安阳,有三代青年人39年坚守初心,知重负重、接续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甲骨文传承研究创新迈上新高度。他们用数智赋能甲骨文传承保护研究,开创了甲骨文信息处理学科,填补了学科领域空白;获批甲骨学研究领域全国唯一的教育部创新团队,建成甲骨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创建了全球唯一的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他们是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传承研究创新团队”,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获得者。

    甘坐冷板凳 坚守“冷门绝学”

    “从1985年开始,安阳师范学院选拔青年学生组建甲骨文学习班,甘坐冷板凳、愿下苦功夫,致力于破解古文字的‘密码’,立志坚守甲骨‘绝学’。”“甲骨文传承研究创新团队”第二代青年代表,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永革介绍。

    当时,包括甲骨学大家胡厚宣在内的一批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培养了第一代青年骨干力量,创办了甲骨学专业期刊《殷都学刊》,是国内最早一批关于古文字研究的专业期刊,是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刊,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

    2000年,面对将甲骨文输入电脑的难题,时年30多岁的刘永革和甲骨学学者联动研发了甲骨文输入法并建设了甲骨文图文资料库,与20余名中青年计算机专家组建技术攻坚团队,带领青年学生开展甲骨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研究,开启了甲骨文信息化研究新路。

    数智化创新 突破研究瓶颈

    “在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时代,面对甲骨文传统研究的瓶颈,数智化是最好的选择。”刘永革说。

    2019年10月,团队向全球发布了“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是世界上现有资料最齐全、最规范、最权威的甲骨文数据平台,标志着甲骨文研究进入“云时代”,成为甲骨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团队紧跟甲骨学发展趋势,研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甲骨碎片进行自动智能缀合,突破改变了以前完全依赖人工缀合甲骨的局面,既促进甲骨文物实体修复,又有效地避免直接拼接甲骨对甲骨文物的损坏,大大加快了缀合的速度和效率。以青年教师张展为代表的第三代团队青年已经拼接出76组甲骨图像,该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团队已建立了由甲骨学与殷墟科技考古、甲骨文语言计算、甲骨文识别与字形分析、甲骨文大数据平台等四个研究方向支撑的学科体系,形成人无我有、特色鲜明的甲骨文信息处理学科,在国内甲骨学研究中独树一帜。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甲骨文全球数据中心,未来还将实现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释读甲骨文。”刘永革说。

    融合协同攻关,让甲骨文活起来

    团队在深入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致力于挖掘和解读甲骨文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甲骨文活起来、用起来。

    团队与腾讯公司联合研发微信小程序“了不起的甲骨文”,与同方知网成立甲骨文知识工程联合实验室,开启新一代数字科技助力甲骨文研究,《让甲骨文以数字化形式回归殷墟》入选世界互联网大会全球60件实践案例之一;以张春喆为代表的青年大学生创作作品《让中国文字“活”起来——数字赋能甲骨文保护传承研究》,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终审决赛主体赛中斩获特等奖;青年教师邱敏、李洁编创舞蹈《玄鸟灵寻》荣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青年教师龚慕凡创编甲骨文广播体操,目前已在省内外1000余所中小学推广。

    厚植家国情怀,接续攻坚奋斗,甲骨文传承研究创新团队的三代青年深耕甲骨冷门绝学,让沉睡千年的甲骨文“活起来”,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探源助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文坛 张亚云 通讯员 张俊军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6月22日 04 版

把国学经典“种”进孩子心田
让活起来的甲骨文绽放中华文化之光
让“传统村落”能永远承载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