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看《前浪》,理解“老年是我们每个人的未来”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7月05日   04 版)

    《前浪》海报 片方供图

    作为一个旅行深度爱好者,我有一些浪漫记忆属于旅途中偶遇的老人。

    10年前我有一次在新疆坐大巴跨越天山,沿途美景,偶遇一对古稀之年的夫妇。他们年轻时曾在新疆生活,决定进行一场“告别之旅”。老爷爷一路愉悦赏景,逼近雪山气温骤降,也不顾寒意推窗拍照。老奶奶全程大部分时间在睡觉,偶尔醒来便听老伴轻声细语讲解沿途风物。

    我听见老爷爷对老奶奶说:“啊,跨越天山那段风景特美,我很想叫你看,但看你睡熟了就没舍得叫醒你。”

    最近我看纪录片《前浪》,有一集讲述了一位95岁的老人为带老伴出行而挑战学开车,考驾照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于是我多年前那段回忆又忽然钻出来:曾经在一个很年轻的阶段偶遇那对老夫妇,会觉得“银发背包客CP”好酷、好浪漫;如今进入社会有了一定阅历,除了会感动于那样颇有童话意味的发光时刻,也会更多思考当代老人的生活图景,尤其年轻人该如何看待和理解老年人?

    70岁的老人为何坚持经常去上海宜家相亲?90多岁的老人坚持要考驾照需要突破哪些难关?老人网购成瘾背后心理成因是什么?纪录片《前浪》似乎展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观察老年群体视角。相亲、驾考、写作、网购、洗澡……当这些主题依次呈现,给人带来一种复杂的心情。有些故事幽默,有些故事悲情,有些故事似乎都不能用语言简单概括。当代老人的生活图景,真的被很多人准确理解和认知了吗?

    《前浪》总导演范士广曾在备忘录中写下一句话:“空洞地赞美衰老的言辞是荒唐的,执着地对抗衰老的人是胆怯的。”

    《前浪》30个人的摄制组,从2022年11月开始调研、拍摄,用了一年时间,拍下近20个当代老年人的故事,目前成形了7集内容,每集50分钟。

    这部纪录片的第一集《不老爱神》开播就受到广泛关注。这个故事亮点颇多,出镜的几位老人也让观众印象深刻,有人评价这一集气质就很像“老年版《爱情神话》”。

    纪录片主创团队在上海宜家蹲守拍摄老年人的相亲故事,拍了一年。老人阿宝称呼美丽的“心上人”为“山口百惠”,对方非常彻底地告诉他没有可能,但阿宝很执着,用自己的方式追求爱情;金阿姨很爱美,总会穿着旗袍亮相,把自己的生活空间打理得舒舒服服,抱着积极的心态拥抱爱情的无限可能性。

    无论何时,爱情都是我们至死不渝的需求。爱情,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它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不老爱神》导演陈子芃在拍摄手记中写:曾经以为阿宝的故事“是一个爱而不得的故事”,费解他为什么总说自己和山口百惠没戏,还巴巴地跑去对她好,身上似乎有着巨大的矛盾性。“后来我渐渐明白,爱是抑制不住的。两个人能生活在一起的确要考虑很多现实因素,但那份爱哪怕只化作一个念想,也能让内心不至于空洞,让生活有些滋味和颜色,支撑人继续走下去。他的多情和不舍,他的‘不死心’都让生命力愈发彰显,一个真挚而可爱的灵魂便跃然银幕之上。”

    陈子芃感慨,自己已看过很多遍片子,在点映会当老人们说出“落伍”而“搞笑”的话语引得观众哄堂大笑时,自己终于看清了他们真正的模样。“他们不只是老人,不是只有褶皱的皮肤、灰白的头发、蹒跚的步履。”比如片中的金阿姨种花、做旗袍、喝可乐、穿白色小皮鞋爬山……陈子芃认为,金阿姨的自信不是因为遇到了谁才有的,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一次次情感失意,仍然锲而不舍,不以己悲,继续前行。”

    《爱人》这一集,讲述了一位老人是如何一步步失去自己患阿尔茨海默病的爱人。一场意外来临,老先生因全身感染去世。老夫妻生死离别,阴阳两隔。这沉甸甸的五十载夫妻情该如何断舍?

    《母亲写作计划》则温暖地记录了一对母子通过写作,重构代际之间沟通的故事。秀英奶奶出生于内蒙古河套平原,年轻时没离开过农村,她热爱自然,喜欢花花草草。她的儿子吕永林和媳妇芮东莉便在家开设“家庭写作工坊”,引导她重新识字,用画笔把看到的和脑海里忘不掉的故事记下来,让母亲重新发现自己。

    《明天会更好》则持续跟踪一位96岁老人徐爷爷的驾考之路。“明天会更好”和“这就是生活”是徐爷爷的口头禅。他以一种颇具争议的选择在破除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为的是还能自驾带着老伴出去旅行。他一次次接受生活的捶打,又一次次鼓起勇气,重新出发。或许这位老人早就预料到了结局。学车,不过是他与岁月抗争的信念,让老年生活不再庸常,富有激情。

    《明天会更好》分集导演徐亦泠是00后青年,遇见《前浪》纪录片拍摄对象中年龄最长的老人。“我们都姓徐,都属龙,年龄相差6轮,72岁。纪录片的拍摄也由此开始。”

    其实徐爷爷的“明天会更好”还有下半句,便是“路在自己脚下”。

    徐亦泠在导演手记中分享了自己的真实思考:“他为何那么执着呢?或许是为了腿脚不便的老伴,如果他能够拿到驾照,他和老伴就还能够像从前一样到处游玩,不至于余生都只被困在几十平方米的屋中;又或许是为了拼尽全力去享用人生最后的时光,对于年长者来说每一天、每一小时都倍加珍贵,与其无聊度日,不如继续挑战自己……作为创作者,我们更想努力去理解,去总结他一切的内因,但他只说因为现在有钱了,能够买得起车,自己也还有能力可以学;他只说,因为这就是生活。”

    徐亦泠认为,这是关于老人学车的故事,也是关于在困境中该以何种面貌扛起生活,把握好“人生方向盘”的故事。“在一次次的打气声中,你会发现这样一句看似不实际的口号却真真切切地具有了治愈生活的魔力。”

    当年轻观众去看这样一部主角为老人的纪录片,重新建立理解角度和对待方式,才是关键所在。正如范士广所说:“老年是我们每个人的未来,怎样理解老年,如何对待老年人,标志着一个文明社会的良心。这是《前浪》这部纪录片的初衷。”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7月05日 04 版

从愚公移山到光伏长城 沙漠不见沙奇迹的背后
看《前浪》,理解“老年是我们每个人的未来”
微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