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7月07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热点聚焦

弘扬科学家精神要坚持“三个面向”

谭小琴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7月07日   03 版)

    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讲好科学技术的发展史,而且要讲清楚中国科技工作者在科学救国、科技报国、科教兴国实践中书写的科学家精神生成史,要让“当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再次成为无数中国人的理想追求。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一篇重要讲话两次专门提及“科学家精神”,这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在“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无数科学家精神的追随者、实践者、示范者。

    科学家精神的时代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一部科学技术发展史也是一部科学家精神的生成史。以史为鉴不仅要认清科学家精神与国家兴衰的历史逻辑,而且要理解科学家精神与人类命运的现实逻辑,在实践中回答好“科研为了谁、科研如何做、科研依靠谁”等重大问题。

    进入新时代,中国科技由跟跑为主逐步转向在更多领域中并跑、领跑,开始向建设科技强国目标迈进,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即“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科学家精神中的爱国精神是灵魂内核,彰显家国情怀;创新精神是核心要义,提倡革故鼎新;求实精神是鲜明标识,笃于致知力行;奉献精神是崇高品格,传承使命担当;协同精神是动力源泉,强调团队意识;育人精神是风尚赓续,淬炼锻造人才。从本质上看,科学家精神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气质,是仰望星空追求真理和脚踏实地探索世界的统一,具有民族凝聚、精神激励、价值整合等重要功能。

    弘扬科学家精神要面向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强调现代化建设成果要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因此,弘扬科学家精神要面向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化科学技术的历史生成向度,传承一种科技报国惠民的理想信念。“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讲好科学技术的发展史,而且要讲清楚中国科研人员在科学救国、科技报国、科教兴国实践中书写的科学家精神生成史,要让“当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再次成为无数中国人的理想追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和理念。因此,弘扬科学家精神要面向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调科技伦理治理的实践维度,秉承一种科技祛苦增福的精神信仰。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其发展未必会带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福祉的改善,但是,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福祉的改善必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无国界但其研究有禁区,发展科学技术的目的是求真,对其进行价值考量的标准是求善。科学家精神中的爱国、奉献、协同、育人等精神不仅彰显了科学家的责任担当,而且体现了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人文精神对科学研究的滋养作用是科学研究走向至善的内驱力,推动其达到求真与求善的和谐统一。

    弘扬科学家精神要面向世界

    中国是国际科技合作的受益者,更是国际科技合作的推动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立足自身发展,也要敞开大门,鼓励新技术、新知识传播,让创新造福更多国家和人民。”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首先,要把握全球科技发展态势,利用“非对称”战略,探寻赶超路径;其次,要优化整合科技发展资源,充分借助国内国际两个平台,用活人才、资本等“硬资源”,用好体制、机制等“软资源”,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互通互鉴;最后,要做好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既要解决制约国内发展的重大问题,又要提高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能力和话语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如果我们没有一招鲜、几招鲜,没有参与或主导新赛场建设的能力,那我们就缺少了机会。”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弘扬科学家精神要坚持世界性和民族性的辩证统一。坚持世界性,有助于把握全球科技发展的共同趋势;坚持民族性,有助于立足民族精神和文化来理解科学家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如果离开了本民族这个基点,就会变成一种外在的强加而非内在的需求。就我国而言,只有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科学家精神融合在一起,才能体现“中国特色”,才能更好地释放中华民族的潜能,成为中国人民进行新的历史创造活动的精神旗帜。

    弘扬科学家精神要面向未来

    世界属于未来,未来属于青年。面向未来去弘扬科学家精神,才能把握好世界的发展方向。如果青年科技人才特别能胸怀祖国、服务人民,那么,国家发展必有坚强基石;如果青年科技人才特别能勇攀高峰、敢为人先,那么,创新成果必然蓬勃而出;如果青年科技人才特别能追求真理、严谨治学,那么,科技星空必定熠熠生辉;如果青年科技人才特别能淡泊名利、潜心研究,那么,学术氛围必将亲清向善;如果青年科技人才特别能集智攻关、团结协作,那么,困难挫折必将不堪一击;如果青年科技人才特别能悟透科学家精神的内核,那么,未来必将光明美好。一言以蔽之,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

    现实地看,全媒体时代多元文化的内容与多彩的表现形式会对处在“拔节育穗期”的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因此要创造自由、民主的科学文化环境,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营造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社会氛围,这也是对抗“娱乐至死”的有力武器。为此,要组织好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科普事业;要利用好科技馆、博物馆、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阵地;要创作好“科学家故事”主题科普剧、举办好“电影+沙龙”活动;要通过体验式教学模式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特别是讲好中国科学家的故事;要通过突出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的科学意识教育、巩固法治思维和人本思维的科学道德教育、培养计算思维和模糊思维的科学知识教育、强化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科学能力教育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助力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

    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这个目标必将在一代代青年人的接续奋斗中变成现实。广大青年要永做科学家精神的践行者,让中国未来的科技天地群英荟萃,让未来的科学星空熠熠生辉!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科技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2022年度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22JDSZK126)的阶段性成果】

谭小琴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7月07日 03 版

锚定总目标不动摇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胸怀“国之大者”,在人工智能新赛道跑出青春加速度
弘扬科学家精神要坚持“三个面向”
综合施策开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