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诈骗是严重危害医保基金安全、扭曲医疗服务行为的不法行为,其成因很复杂。”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日前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2018年国家医疗保障局成立后,开展了大规模打击医保欺诈行动,从通过药品价格谈判清理腐败源头,到强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以及对定点医院飞行检查等,“这些举措对维护医保基金安全、促进医药市场规范化起到相应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院和医生医疗行为的规范性”。
2021年,国务院制定《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成为我国医疗保障领域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规,是我国医保基金管理步入法治化轨道的重要标志。郑功成认为,近年来通过加大医保基金监管力度,出现了显著变化:从不治到治理,由行政治理到依法治理,从医保局独家监管到多部门联动监管。
由此在社会上形成了防范医保骗保欺诈的氛围,如今医疗部门和患者都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对医保欺诈违法犯罪行为,需要持续加大监管打击力度。
然而,依然有人把医保基金视为“唐僧肉”,不惜钻空子,铤而走险。郑功成认为,这背后有思维定式、路径依赖等因素,需要不断深化改革以根除制度性缺陷,彻底根治骗保案件发生。
郑功成曾到很多地方调研,有医院院长苦恼地说,“医院每年都不得不设定经营目标,要是完不成就要关门”。
“当医院的指标不是一年看好了多少患者,而是挣了多少钱;当医生的医疗行为跟收入挂钩,这就在根子上出问题了。”郑功成认为,公立医院应当回归公益属性,切断医院与营利的关系,停止医生的医疗行为与个人收入挂钩。
与此同时,应加快医疗、医药体制改革步伐。郑功成分析说,单纯医保改革并不能解决自身问题,“医保是代表患者去购买医疗服务,医保并不知道哪个病需要怎么看,只有医疗服务方才知道。如果医药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跟不上,医保改革的效果就是有限的,特别是当前存在的过度医疗问题,既是患者难以承受之痛,也是医保难以承受之苦,实质上为医保欺诈营造了环境”。
以医养结合为例,“其本意是要促进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有效对接,但现实中一些地方却异化成为在医院内设置养老床位,或者在养老机构中开设医院,这种选择违背了一般医疗规律,造成医保基金被侵蚀、消耗的后果。”郑功成说。
医疗保障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制度。郑功成建议,政府要继续加大惩治医保欺诈的力度,同时还需要加大医疗卫生投入,确保公立医院从竞争营利性机构真正转化成为治病救人、服务人民健康的公益性机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医保基金浪费流失的顽疾,让患者真正受益。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