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全国性教学技能大赛,让天水师范学院生物工程与技术学院生物学科教育专业研二学生马雯钰收获颇丰。
在2023年年底举行的全国“田家炳杯”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生物)专业教学技能大赛上,24岁的马雯钰斩获全国一等奖。更让她欣喜的是,通过参加比赛,“发现上课是一门精妙的艺术,只要用心用情去投入,就有不一样的收获”。
在天水师范学院,一批像马雯钰这样的学生,在学校组织的各类学科竞赛中检验所学、收获成长。
从校内选拔到参加省赛、国赛,马雯钰为这个比赛准备了大半年。其间,她和同学一起熟悉中学生物教材,精心设计课程,训练教姿教态,还经常请导师“把脉问诊”。
初赛围绕“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开展。在准备中,马雯钰十分注重课程导入和教学过程设计。起初,她想通过一首诗作课程引入,经导师和同学指导,她及时作了调整。国赛是现场抽题,参赛者经过一个小时的准备后直接进入课堂,进行15分钟的片段教学。这次她抽中了“DNA的遗传功能”。前期训练中,马雯钰模拟过很多次,对相关内容烂熟于心。
“课程导入内容鲜活,且在短短的10多分钟内还组织了小组活动,这些都赢得了评委的好评。”回首比赛,马雯钰深刻感受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深刻含义,也对学校通过比赛促进教育教学的模式更加认同。
在马雯钰的导师施海燕看来,学生取得这样的好成绩也是学校以赛促学促教、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成果。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担任各类比赛评委,自己也有机会走出课堂,学习最新的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动态,进一步开阔眼界。
“以前都是讲授大学生物方面的知识,对中学的生物课程并不熟悉,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比赛,我对中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核心素养、课程设计都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注重将学科知识和中学教学有机贯穿,这对我们培养有较高理论素养和技能水平的高素质师范生很有裨益。”作为培养未来中学教师的研究生导师,施海燕深有感触。
天水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杨学良介绍,去年以来,学校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15项,累计获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5项。
不仅有助于教学相长,大型学科赛事也打开了学校改革的“一扇窗”。
在天水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以前的建模课,全部课程都由一名教师讲授。如今,根据不同教师关注的领域,建模课按板块,由不同教师授课。在考核上,该课程也从教师出考卷,重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形式,改为学生分组抽题,在3天时间内完成,再由大家一起评价,并探讨最优方案。
天水师范学院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受各类竞赛的启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也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培养,让学生不单有理论素养,还能拿得出来、用得上手。
“我们积极鼓励和引导师生参加各类比赛,通过比赛充实和丰富教师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促使学生检验和反思学习成果,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推动学校聚焦教育改革,实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目标,有力推动了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天水师范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