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闪烁的夏夜,奶奶的故事宛如梦幻的丝线,编织出一个神秘而绚丽的文学之境。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星座奥秘,再到那寓意深刻的启明星故事,每一个讲述都如同一粒文学的种子,播撒在刘慧娟幼小的心田。
滋养文学的时光
在遥远的童年时光里,刘慧娟如同一棵渴望滋养的幼苗,沉醉于故事的甘霖之中。她的文学之旅,起始于童年那满是幻想与温情的天地。上学时,与同学们分享故事的美好时光,为她的成长注入活力。在割猪草、拾柴火的平淡日子里,故事恰似一束明亮的光,照亮了她对广阔世界的憧憬。父亲订阅的《少年文艺》和《江苏文艺》,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刘慧娟通往文学殿堂的大门。
学校里,语文老师的启蒙与鼓励,极大地激发了她的创作热情,让她在文学领域开始崭露头角。她的第一篇散文诗《庭院三花》在县级报纸发表;第一篇小说《陈老大》在地级报刊发表;第一首诗歌《矿灯》在《中国煤炭报》发表。高考前,她的作文被印制成册,当作范文发给同学们。这份荣耀为她追逐文学梦想的道路指明了方向,由此点燃了她的写作热情。她与文字也有了高山流水般的默契,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情谊。
在师范读书时,刘慧娟业余时间开始全身心投入文学创作。在她看来,诗歌能更快捷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与灵感。于是,她开始专注于诗歌创作。其间,她的第一本诗集《无弦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散文诗《庄严的时刻》、电视剧评论《生活需要芬芳的期待》等作品也相继问世。这些源源不断的激励,像一股强大而持久的力量,使文学成为她一生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的挚爱。
灵感的诗意捕捉
在创作灵感的探寻中,刘慧娟坚信:“创作灵感源自潜意识深处的思想冲动,它与内心和外界的种种紧密相连,不受任何束缚,超然地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她常常痴迷于遥望远方,凝视天上变幻莫测的流云。未知的领域在她的思绪中不断延展,化作灵感的汩汩源泉。正如她所言:“越是我不懂不知道的,我就越会猜测和想象。”
“我捕捉灵感的办法比较传统笨拙,总的说来,是有效地利用了夜晚。”夜晚,是刘慧娟与灵感深情相拥的美好时光。深夜和凌晨是她最好的创作时间,当尘世的喧嚣褪去,万籁俱寂,她沉醉于内心世界,自由自在地穿行在自己的梦里,激情饱满,精神放松,思绪在文字的海洋中驰骋。
当创作之路陷入困境,抒情的轻音乐便如同灵动的仙子翩然而至,为她驱散重重迷雾。正如她所描述:“《罗密欧与朱丽叶》那优美动人的旋律,让人一听心就安静了。”
悠扬美妙的旋律不仅舒缓了她的紧张情绪,还为她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每次听到这首曲子,她仿佛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发着她内心的创作激情。
写作之人多敏感、善感,孤独与思念乃是刘慧娟诗歌中屡屡奏响的动人旋律。自幼起,她便体验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孤独,尽管外表看似乐观,可内心却满是焦虑与恐慌。小时候,她渴盼着理解与懂得,长大后依旧在追寻着答案。这种情愫始终贯穿她的人生旅程,成为作品中屡见不鲜的意象。“我经常有这样的感觉,当我在寂寞孤独的时候升起思念的白帆,我的心便开始在忧伤的王国遨游,诗句便自然而然地跳跃,将情感体验转化为文字,成为创作艺术的情感宣泄和表达。”她认为,孤独和思念并非消极负面,而是能让人体悟相聚的欢悦、相逢的珍贵以及不期而遇的甜蜜。创作是心灵的真实写照,深受个人经历和情感的左右,刘慧娟将内心的纷繁思绪化作文字,以率真坦诚的态度宣泄情感,力求作品与内心世界紧密相连。
刘慧娟的作品常流露出对自然、故乡和人性的热爱。“所谓文如其人,我觉得非常有道理,我的作品真实反映了我对生活的态度,积极乐观地面对,坦然真诚地生活,踏踏实实地做人,老老实实地写作,做好自己就行了。这也是故乡教给我的思想传统,这就是我对生活的态度,也是我写作的态度。”刘慧娟如此说道。
故乡,无疑是刘慧娟创作的源头活水。那里的人和事、风土人情,塑造了她的人格品质,为她的文学创作赋予了丰富的素材和启蒙。深受孔子思想浸润的家乡父老,厚道知礼,这促使她在创作中执着追求真善美的表达,映射出积极乐观、坦然真诚的生活态度。
从阅读基石到写作星空
刘慧娟自幼便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小时候书籍稀缺,四大名著都看了好几遍”。她回忆起小学时捡到的那本破旧的《中国文学发展简史》感慨万分,“这本书对我帮助特别大,不仅让我背了很多古诗词,还加深了我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在她看来,阅读和写作密不可分,“读书越多,知识面越广,写作才会有更多的经验和参照”。
书中的古诗词、精彩的名著解析,尤其是对《红楼梦》的深刻解读,促进了她思想的成熟,使她认识提高,眼界拓宽。泰戈尔的诗句令她如触电般,灵感迸发;尼采和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让她心潮澎湃,感受到智慧的火花。这些伟大作家的作品不仅丰富了她的内心世界,还为她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
“爱好文学的人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喜欢阅读但不写作,另一种是既喜欢阅读又喜欢写作。反过来讲,喜欢写作的人,必定是喜欢阅读的人。”刘慧娟认为,阅读与写作仿若双生花,紧密相连、不可分离。她在一篇有关阅读的散文里也直言:“写作是小幸福,阅读才是大幸福。”
在她的心中,文学是源自内心的自觉追求,写作则是心灵深处的强烈冲动。刘慧娟始终认为:情感的真实表达是最为关键的要素,“作家唯有具备饱满真挚的情感,才能够将内心的所思所感淋漓尽致地传递出来”。
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刘慧娟并非一路坦途,“有时,心情低落会让我数日无法动笔”。她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刚刚完成作品时满心欢喜,可没过几天又觉得毫无价值。说到这儿,刘慧娟轻轻叹了口气。对于重要作品的修改,她通常会先将其搁置一段时间,待到心情平静时再精心雕琢;如果时间紧迫,刘慧娟说,自己会听那首《罗密欧与朱丽叶》让心沉静下来,然后继续修改。
写诗歌的人宛如战士
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数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深深植根于社会,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通过诗歌,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祖国语言文化发展的悠久历史,感受到它的璀璨辉煌、博大精深,领略其深厚雄浑的基础和广博深邃的底蕴。有人说,刘慧娟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根源在于她的真情实感。她从不故作姿态,始终坚定不移地追求真、善、美,大力弘扬人性中的积极因素,时刻坚守良知,坚持真诚表达。
“在我看来,写诗歌的人宛如战士一般!”刘慧娟说,诗歌不仅传递着美好情怀,更传播着人间真善美的心灵与思想。青年作家要为人民写作,为时代放歌。“无论我们运用诗歌、报告文学还是散文,都应当肩负起这一使命。我们要将真正优秀的诗歌作品呈现给读者,奉献给人民大众,向世界展现中国青年文学创作自信自豪的文化风貌。”
“人生必须有梦,有梦想的一生才是踏实清醒的人生。希望广大的青年文学爱好者一定要诗意地生活,诗意地度过人生。”刘慧娟说,诗人之所以不倦地攀登,仅仅因为自己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这颗心总是先行飞翔,为的是追逐梦想,心怀一腔真诚,拥抱生活,拥抱人类,拥抱世界。“希望青年们都能树立高尚的道德良知,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心灵,对未来一如既往地保持美的希望和渴盼。”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宋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