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9月3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记者手记

在追寻中走进历史深处

孙庆玲 周围围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9月30日   08 版)

    三伏天已过,9月的宁波依然暑热难耐。烈日当空,走访烈士家属的山路上,孙嘉怿总是走在最前面,有时我们的摄像记者得小跑才能跟上。她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这点从她始终洪亮的声音中也能感受一二。她像一名斗志昂扬的战士,在车上我们累得昏昏欲睡时,她和同伴依然在并肩“战斗”。

    这不禁让我们一行更加好奇:“我为烈士来寻亲”团队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为何花费这么多时间、精力志愿为英烈寻亲?是什么支撑他们从2017年走到现在,并且团队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和孙嘉怿初次见面,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将这些问题抛给她。

    这名85后姑娘似乎早已习惯来自各方的好奇、打量,甚至还有不理解、质疑和嘲笑。吃饭时,她提到团队中的一名志愿者在寻找一处英烈安葬地时“被人赶”“被狗追”的故事。

    “犯得着吗?”有人直接问,为了不相识的人、鲜有人问津的墓,至于冒这么大风险吗?

    “那你们觉得,当年那些战士犯得着吗?”孙嘉怿说完,现场顿时沉默。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有多少先辈抛家弃子、背井离乡,选择为国而战,为同胞为战,献出青春,献出生命。后来,他们成了墓碑上一个个陌生的名字,有的连名字也没有留下,成了谜。

    那些沉默的墓碑后藏着怎样的故事?当时那些年轻人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什么让他们义无反顾?他们追求的又是什么?他们在倒下前是否后悔过……孙嘉怿和团队在寻找,我们也在寻找。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探寻,也是当下年轻人对人生价值的追问——现在的我们,又该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硝烟已散,盛世如斯。如今我们已经跨过温饱那道坎儿,但依然躲不开每代年轻人必经的成长烦恼——迷茫。我们究竟为谁而活?要为怎样的生活而奋斗?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40多年前,社会曾掀起一场关于“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的大讨论。现在,类似的追问依然萦绕在不少年轻人心头。正如孙嘉怿曾问自己,难道自己的人生只是追求名牌吗?然后呢?

    空虚、空洞,无聊、无意义,没意思、没精神……当生命中巨大的虚无感袭来,我们需要紧紧抓住一个生命的支点、精神的支柱。

    孙嘉怿说,她可能找到了。为英烈寻亲,她和团队累计到访25个省份、7个国家,收集整理724座烈士墓地、3万余条烈士信息,帮助1500多位烈士成功找到家人。这对于他们,不仅仅是个寻亲的过程,也是一个“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

    他们走进历史深处,打捞那些随着人的老去不断消逝的记忆,那些英烈曾经鲜活的人生、拼尽全力的嘶吼和呐喊,以及那些纯粹且炙热的理想,变得更加具体、更加动人。英烈,不再是一个让人仰望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和我们一样的人。你会想象,他们和亲人告别时的不舍与决然,他们倒在一片高粱地时是否会再次想起家乡的模样;你会发现,他们有的在牺牲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再也见不到爸妈了”;你也会看到,他们的亲人有的已经寻觅他们的踪迹七八十年,有的老人躺在病床上弥留之际依然想着“找爸爸”,找自己不知在哪里牺牲、安葬在哪里的爸爸……

    听着英烈家属的讲述、看到他们“重逢”时的眼泪,我们95后、00后的小伙儿在镜头后也跟着红了眼眶。即便见证过很多这样的时刻,曾信誓旦旦说“绝不会再哭了”的孙嘉怿依然会哭得像个孩子。

    在情感共通的那一刻,历史与现在、他人与自己也再次真切地连接、共振。正如志愿者李娜所说,第一次感觉历史离自己那么近、战争离自己那么近,才真正理解先辈的付出与追求,理解他们的平凡与伟大。

    一代人的青春熄灭,但总有更年轻的人将它点燃,英烈的理想和精神依然熠熠生辉。“为英烈和家属做些什么,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孙嘉怿他们不仅是追寻者,更是讲述者、传承者,这些感动与感悟激励着他们一直在寻亲路上,也在潜移默化改变着他们。

    孙嘉怿不再每天只盯着化妆品和名牌包,反而现在已习惯素面朝天,她花更多时间频繁地去看望老兵,把更多精力放在寻亲上。同为志愿者的医生邱涛在村里义诊时,也不放过打听当地英烈的信息。他说:“和先辈们不同,我们有不一样的‘战场’,我们只有抱着同样的信仰,身体力行为先辈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才能传承好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身上流淌的英雄气,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如今,这群志愿者依然在寻找的路上,还不断有更年轻的人加入其中,循着先辈走过的路,相信我们会更坚定地走好延伸到未来的路。

孙庆玲 周围围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9月30日 08 版

为烈士寻亲
在追寻中走进历史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