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10月02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共青论坛

打造特色鲜明的高校志愿文化体系

张晓红 张华瑶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10月02日   04 版)

    2024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围绕新时代志愿服务构建了六大体系。其中,第五方面着重指出了健全特色鲜明的志愿文化体系。高校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参与者和提供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打造特色鲜明的高校志愿文化体系既是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势在必行之举。

    一是重视高校志愿文化体系建设,打造具有领导力和凝聚力的高校志愿文化体系。首先,党的领导是高校志愿文化体系得以确立的根本保障。我国高校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大学,党的领导是做好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和最大优势。因此,建设高校志愿文化体系首先需要党委的坚强领导。具体而言,学校党委应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将其作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重点任务,并切实依据学校发展特点和学科建设优势,制定相应的志愿服务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积极为党和国家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其次,党委、团委和其他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是健全高校志愿文化体系的重要推动力。构建校党委领导、校团委引领、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不仅要求党委擎好旗,更要求团委筑好基、其他职能部门助好力。当前,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是高校共青团的主责主业,学校团委要站在理想信念的制高点上,依托组织、实践、网络等载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特别是要发挥实践育人在高校“大思政”工作体系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志愿服务作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被充分纳入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以可视化和可量化的方式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与此同时,高校其他各职能部门要主动对接和配合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协同合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二是加强高校志愿文化的理论阐释,打造具有传承性和时代性的高校志愿文化体系。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始终氤氲着爱人、助人、利人的仁爱观念,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博施济众、积善成德、守望相助的价值取向传承千年而历久弥新。高校志愿服务在中国志愿服务事业中持续发挥着先导性、示范性、创新性和基础性作用。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应以高度前瞻性和包容性将中华优秀文化中的“仁”“义”理念融入高校志愿服务的具体实践和志愿文化的深刻阐发中,使“赠人玫瑰 手留余香”的奉献精神在青年学生心中扎根生长。其次,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其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明的社会发展方向体现了“自由人联合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兄弟情谊在他们那里不是空话,而是真情,并且他们那由于劳动而变得坚实的形象向我们放射出人类崇高的精神之光”的关爱他人的深刻价值归属和奉献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最高目标。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处于马克思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以高校等研究机构为主体力量,需要不断深入挖掘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和奉献观的核心要义和时代内涵,持续提供以人民幸福为“国之大者”的理论佐证,为以中国式现代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思想指引。再次,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志愿服务文化已有70余年积淀,其萌芽于新中国成立前筹备开国大典时民众自愿参与的部分工作,毛主席在1963年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后,全国掀起了志愿服务热潮,此后,中国的志愿服务逐渐在国内多个层面、多个地区铺展并面向国际社会迅猛发展。2008年被称为“中国志愿服务元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和汶川地震的志愿服务标志着全民志愿服务意识和热情的觉醒。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志愿服务工作高度重视并寄予厚望,强调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鼓舞广大人民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目前,我国注册志愿者已超过2亿人,已有1.4万家志愿服务组织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上进行了身份标识,注册志愿服务团队数量高达98万。由此观之,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充满活力、生机勃勃,这种实践正从优秀走向卓越,我们也要从文化层面及时地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志愿文化体系。

    三是营造高校志愿文化氛围,打造具有共时感和氛围感的高校志愿文化体系。一方面,要在时间维度上做好高校志愿服务宣传动员工作,形成“长期浸润、适时强化、及时响应”的工作模式。从文化传播规律来看,人们对一种文化的接受过程需要从陌生到熟悉,再到纳入个人认知体系,这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重点强化过程,志愿文化宣传亦不例外。因而,高校在开展志愿服务宣传动员工作时首先要从其长效性和历时性出发,以培育学生志愿服务情怀和厚植学生志愿服务精神为长远目标,不间断持续性地推进志愿服务宣传工作。与此同时,要关注重要时间节点,例如在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等与志愿服务相关的重要时间节点前后密集性宣传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相关内容,持续提升志愿文化热度。此外,高校要高度关注党中央最新重要会议和文件指示精神,并以此为志愿文化建设新动向,及时展开理论研究与政策制定工作,推动志愿文化因时而新、因势而进,让高校师生形成志愿服务“共时”与“在场”的良好体验。另一方面,要在空间维度上全面铺开高校志愿文化宣传工作,打通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圈内圈外以及院系之间的文化传播壁垒,让志愿文化深入全体师生的学习生活中。当前,高校在开展志愿文化宣传工作时不能仅局限于官方网站、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还要及时入驻在高校师生间广受欢迎的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小红书等新媒体社交平台,让志愿文化在高校群体出现的高频平台中持续布散传播。同时,要在线下充分开展志愿文化主题活动,如结合高校特色宣传志愿服务先进典型、举办高校志愿文化展览、征集志愿文创产品设计等,全面调动学生参与志愿文化建设的热情。总体而言,就是要在高校打好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志愿文化宣传“组合拳”,让志愿文化在高校随时可见、随处可感、深入人心。

    四是调动高校师生志愿文化自觉,打造具有高度参与度和活跃度的高校志愿文化体系。一方面,要立足“大思政”的工作格局和战略定位,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奉献理念充分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之中,突出当代青年在卫国戍边、科技攻关、基层一线的优秀品质和卓越风貌,在学生心中厚植关爱他人、和谐互助的助人情怀。同时,要引导学生不断开阔志愿服务视野,从国际赛事、外事活动、峰会论坛到城市发展、社区建设、校园生活等,鼓励他们在参与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实践中实现个人锻炼、促进社会发展,进而不断提升高校志愿服务质量,丰富高校志愿文化体系内容。另一方面,新时代推进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议题,而这种高质量不仅体现在志愿服务成果、志愿服务队伍、志愿服务项目等显性方面,也体现在志愿者参与服务的动机、目的、自觉性、积极性等隐性方面,要在“长”与“常”的参与中养成持续稳定的自觉性。高校要从打造良好的志愿服务平台、提供充足的志愿服务机会、保障志愿者的合理权益等方面出发激发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同时,高校学生也要秉持纯正的动机、热情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参与到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去,在师生双方的良好协作运转中持续增强志愿文化自觉。

    高校志愿文化体系是支撑高校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文化系统,为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精神能量。当前,聚焦于打造特色鲜明的高校志愿文化体系,不断促进高校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引导高校师生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指引下,持续迸发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强大青春动能。

    (张晓红: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张华瑶: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晓红 张华瑶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10月02日 04 版

重庆涪陵:“三把钥匙”强服务
深圳福田:三张“清单”聚合力
打造特色鲜明的高校志愿文化体系
为促进世界和平安宁和人类共同进步携手努力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