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10月04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科技与艺术融合 贴近青年需求

博物馆“生活圈”走进年轻人的日常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10月04日   01 版)

    北京什刹海后海南岸的恭王府博物馆,即便不是节假日,也会迎来络绎不绝的观众。年轻人逛恭王府,有一些独特的“攻略”:在经典电视剧取景地Cosplay,到展厅集章打卡;有的则一进门直奔“食礼店”,买一款畅销的万福上上签创意饼干,从做成签筒的饼干盒中抽出一根,饼干上书“和喜欢的人撞个满怀”,心情瞬间好了起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博物馆,正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参观博物馆已成为年轻人的文化习惯,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需要,更成为一种文化自觉。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实地探访了一些博物馆,从展览到文创再到文旅融合,试图从多名青年博物馆人的口述中拼出一个问题的答案:年轻人越来越爱逛博物馆,博物馆做对了什么?

    科技与艺术融合,年轻人更爱“参与”展览

    无论博物馆有多少种玩法,展览依然是吸引观众的“主力”。如何办好展览,尤其是吸引年轻观众的展览?恭王府博物馆展览部副研究馆员周望和藏品研究部馆员闫月欣都认为,深入历史文化研究为展览提供学术支撑,重视创意策划与主题设计,发挥数字化展示与互动的优势,是努力的方向。

    周望介绍,故宫博物院与恭王府博物馆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清代的固伦和孝公主、庆亲王、恭亲王等在成年后分府而出,都曾在恭王府生活。于是,两馆合作主办“清代宫中少年生活文物展”,通过百余件精品文物,生动展示清代皇家子弟的少年生活。

    在展览中使用数字媒体、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多种技术,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已渐成常态,博物馆人开始尝试更沉浸式的方式。

    恭王府博物馆综合业务部馆员王衍达说:“我们举办的很多非遗展览都设置了体验式内容,如刺绣、蓝印花布印染、皮影戏、中国剪纸、普洱茶制作、木版年画等技艺体验,非遗传承人到现场亲自指导。这种面对面的学习和实践,能增进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建筑模型制作技艺展”还配套了沉浸式情景剧,以梁思成、林徽因为代表的中国营造学社来恭王府进行调研测绘为蓝本。王衍达说:“情景剧营造出一种全方位的感官体验,让观众不再是被动观看,而是成为故事的一部分,参与文化遗产的活态展现。”

    文创贴近年轻群体的喜好与需求

    参观完展览,买文创已成为年轻人逛博物馆的标配。福气满满系列集章册(福兽)上线5天,1000本售罄;福庆有余系列的冰箱贴、包挂,都是“趣恭博”文创店内的明星产品。

    “年轻人是博物馆文创的消费主力,我们在文创的视觉和玩法设计上,也考虑这一群体的喜好与需求。”恭王府博物馆经营管理处副研究馆员孟文丽说,在视觉上,设计者尝试使用更鲜艳明亮的颜色来呈现传统纹样,比如“兽面瓦当”挎包,就以粉色为主色调,加入蓝绿色形成撞色效果;在玩法上增加更多互动,比如金属冰箱贴“添福增寿”,斗方上的福和寿字可以拆卸组装,“五福捧寿”中的寿字纹可以转动。

    恭王府中的韵花簃是一处邻水小屋,曾是主人赏鱼观山的地方;如今,这里是年轻人在恭王府博物馆最爱逛的文创店之一,主营首饰,今年春节期间营业收入达百万元。

    近年来,博物馆的爆款文创不断涌现。甘肃省博物馆2022年开发的“马踏飞燕”文创玩偶,以其“丑萌”的造型迅速出圈,一天销售额近70万元,今年,“砂锅麻辣烫”又成顶流。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四羊方尊和“妇好”鸮尊为原型创作的潮玩机甲,上演“青铜觉醒”。还有苏州博物馆主打“反差萌”的吴王夫差剑、河南博物馆的考古盲盒等,受到不少年轻人的喜爱。

    如果说展览是博物馆的1.0时代,文创是2.0时代,那么博物馆IP的发展则进入了3.0时代。“小福家族”是2023年春节亮相的4个IP形象——恭小福、恭小主、恭大喵、蝠爷爷,各自对应恭王府博物馆的不同特色,以系列条漫的形式讲述历史文化故事。

    博物馆的“数字人”IP也纷纷与观众见面。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艾雯雯”,拥有一套完整的人设,从校园来到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的“京慧”,可以聊聊古都北京的历史;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的“五号讲解员”,将溥仪的故事娓娓道来,还能实现实时互动。

    现代语言实现古今对话,打造博物馆“生活圈”

    在恭王府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冯乃恩看来,博物馆与年轻人之间的吸引是相互的、流动的,“博物馆自身的理念、定位和运营模式,顺应时代的潮流与趋势,积极转变,才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而年轻人的需求和热爱,也愈发鼓励和推动博物馆以更快的节奏转型,带来更多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我们提出口号‘我的地盘你做主’,让博物馆所承载的文化及其传承路径,不再局限于博物馆之内,也不再局限于传统产品,而是与社会合作。比如,请‘馆外人士’按照他们对恭王府的理解来策展,其中不少是年轻人。”冯乃恩希望年轻人来到博物馆,可以体会到温馨的生活空间,感受到传统的文化生活,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

    博物馆承载悠久深厚的历史,又以触手可及的姿态进入年轻人的日常。在2024北京文化论坛上,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表示,博物馆要探寻观众前来博物馆参观的原因,用现代语言帮助人们实现古今对话。

    9月2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刘洋介绍,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正式备案注册的6833家博物馆接待观众量达9.4亿人次,其中暑期两个月接待的观众量为2.99亿人次。“这些数据说明,公众对优质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我们的工作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刘洋表示,其中,打造“身边的博物馆”是一个努力方向: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发展“云展览”“云教育”“云直播”,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策展新模式;同时,通过博物馆进社区、进校园,打造流动的博物馆,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公众美好生活需求相适应的博物馆“生活圈”,打通文化供给的“最后一公里”。

    这“最后一公里”,需要观众走进博物馆,也需要博物馆走出馆舍。

    国庆假期,博物馆依然是一座城市的热门打卡地。苏州博物馆馆长谢晓婷介绍,借助博物馆的溢出效应,馆方推出了苏州旅行书册,推荐其3公里内其他类型的博物馆,以及下一站目的地,带动博物馆周边景区发展。

    一个博物馆“生活圈”正在建立,走进年轻人的日常,更是走进年轻人的内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10月04日 01 版

致敬,共和国奋斗者
博物馆“生活圈”走进年轻人的日常
“科普+文博”假期持续升温
如何促进科技人才评价“立新标”
以教育家精神点亮教育之光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