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10月26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边玩边学,他们为孩子编织科学梦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高蕾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10月26日   04 版)

    全国科普日期间,众多青少年走进科技馆,感受科学氛围。山东省科技馆供图

    济南育贤中学科技节上,孩子们在操场测试遥控车。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高蕾/摄

    日照市东港区南湖镇中心小学的学生正在“流动影院车”内观看4D电影。山东省科技馆供图

    科技馆、植物园、山乡田野……不少中小学把科学教育第一课搬到校外。在近距离接触中,孩子们更加真切地发现了科技的神奇与美好。孩子们在这些场景里“边玩边学”,以直观的方式体会着科技的魅力。当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变得生动可感时,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着孩子们的创造力。

    加强科学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为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一些活跃在一线的科普工作者正在探索。

    科普讲解不是简单的“知识投喂”,要修炼“业务内功”

    “同学们,在‘倾斜小屋’里是不是感觉天旋地转,在倾斜的地面上找不到平衡?”在山东省科技馆,展厅辅导员贾雪原一边拉着孩子们的手,小心地体验着展品带来的失衡感,一边为他们详细讲解着其中的科学奥妙。“我们眼睛看到的是水平地面,但内耳的前庭系统却感受到地面是倾斜的,这两种信息在大脑中产生冲突,导致平衡感紊乱,从而引发眩晕感‌。”

    在山东省科技馆,有一群像贾雪原一样的辅导员。每到假期,他们会在科技馆的各个展品旁边,为小朋友答疑解惑。贾雪原认为,“科普讲解不是简单的‘知识投喂’,而是一对一辅导和‘定制服务’,对‘业务内功’的要求很高”。为磨砺内功,贾雪原不断学习,潜心研课,借助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资源平台,积极参与到馆校合作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工作之余,辅导员们积极参加行业内业务比赛,不断以赛促学。“我深知,追求学问和提升自我的旅程远不止于此。”贾雪原说。

    为了更好地把科技馆里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年轻的辅导员们还经常围在一起讨论。如何巧妙地在讲解过程中增加与小朋友的互动、如何把前沿的科技与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相关联,都是他们的重点议题。

    有了懂展品、通知识、精服务的“店小二”,馆内的多个展品区成为孩子们的热门打卡点。“原来驾驶C919国产大飞机是这种感觉!”“东方红3号深海科考船的内部原来长这样!”展品旁,总会听到孩子们惊叹的声音。山东省科技馆馆长王晶表示,对于孩子们来说,科普不光入“眼”,更要入“心”,这是启迪好奇心、培育想象力、激发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

    如何让孩子爱上科学,是如今不少专家思考的问题。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向科学老师分享他的思考:“不要光做习题、在黑板上讲实验,实验探究才是科学课最应该有的样子。”

    科技馆就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强化部门协作,统筹动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规划展览馆和工农企业等单位,向学生开放所属的场馆、基地、营地、园区、生产线等阵地、平台、载体和资源,为广泛实施科学实践教育提供物质基础。

    近年来,不少科技馆也在思考如何将场馆资源与学校相结合,推出特色研学课程和科普课程。

    化学课上,济南育贤中学教师许瑾借助科技馆捐赠的模拟火药制作的仪器,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实验课。“以前我们只是在课本上看到焰色反应,现在我们能够亲手操作,看到化学反应的真实面貌,亲身体验了火药爆炸背后的科学原理,这种感觉非常神奇。”一名学生兴奋地说。

    济南育贤中学校长高玉欣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近年来,学校以“‘双进’促进‘双减’”为契机,在科普教师们的带领下,学生们充分了解了科技创新发展的方向,一堂堂生动的科学课中,孩子们的科技素养得到了提升。

    在该校杨强科普工作室内,科普教师杨强跟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一辆由学生自制的简易小车正载着12公斤重的砝码,借助侧向风力负重前行。在这里,车模、航模、无线电装置、木工装置,琳琅满目。在杨强看来,科技活动是学生们课余时间最喜爱的事情。对很多学生来说,科技课程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批小创作家、小发明家、小科技能手脱颖而出。单手扫地机、货车避障器,学生们已经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科学教育在提升学生科技素养的同时,反哺学科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济南育贤中学学生脱越然从初一就迷上了无线电,一有时间她就去工作室,沉浸在实验中。她觉得每一次实验,都让自己对物理的理解加深了一步。“将来我希望可以做一个科研工作者,在创新的路上不断前行。”

    “科学的种子能不能茁壮成长,关键看有没有悉心呵护、持续培养。”杨强告诉记者,科普教师们通过不断探索,推出了完备的科创教学体系,实实在在培养了学生思维和实践的综合能力。

    科普大篷车种下科技创新的“种子”

    日照市科技馆辅导员闫康时常在想,如何将科技力量覆盖到基层“最后一公里”,真正惠及每一名学生。

    为破解基层科普资源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山东省策划实施科普大篷车项目,让科普资源走出去,助力偏远地区科学教育。

    近日,两辆载着“魔法”的科普大篷车开进了日照市南湖镇中心小学的校园。每辆科普大篷车里都配备了各种各样的科普展品、实验用品和可联网使用的资源包。

    “每次下乡前,科普辅导员都会基于展品、热点事件精心策划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为孩子们提供有趣的科学实验、科普讲解,同时用奇妙的科学现象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在动手动脑中把科学的种子‘种’在他们心里。”闫康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一辆大篷车,就是一个流动的科普课堂,为偏远城镇和乡村的孩子们带去别开生面的“科普盛宴”。

    流动影院车内,学生们正沉浸在特效电影的奇妙体验中。这是科学辅导员依托球幕影院开发的20分钟的短课,《蛟龙探海》《汽车智造》《嫦娥探月》等4D电影像一扇扇有魔力的窗,吸引着孩子们探索更加广袤的世界。

    山东省科协派驻梁山县赵堌堆乡第一书记梁斌表示,科普大篷车项目让优质科普资源不断下沉,把科学知识带到乡村阡陌、偏远山区,得到学校和孩子们的一致好评。在日照市东港区南湖镇中心小学,学校开辟了超过100平方米的自然科学用地,学生们不仅可以开展作物育种栽培、手工科学实验,还可以通过作物种植对比,让原本单调的劳作充满知识的乐趣。

    活跃在一线的科普工作者满怀着对科学普及的执着信念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让科学的种子埋在当下,长在未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高蕾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10月26日 04 版

边玩边学,他们为孩子编织科学梦想
“拉面之乡”的童声合唱团进京记
在虚拟世界找到新工作 00后大学生变身“数字制图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