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中部的织金县,自古就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之称。绵延的大山是这里最美的风景,却也是导致这里长期贫困的一大原因。直到2020年,织金才实现脱贫,但仍属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后进地区。
仅从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看,这里就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有着巨大差距。在这里,“地无三里平”的自然条件决定了给学校新建任何一片体育场地都极不容易,更困难的是,这里缺少带领孩子们踢足球、打篮球和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的师资。从2021年开始,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在体育支教的号召下来到这里。他们带来了专业的体育教学技能,也在与大山的孩子亲密接触中,更坚定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
10月22日上午,天雾蒙蒙的,在织金县第六中学的足球场上,一堂趣味十足的足球课令学生们好不兴奋。授课老师是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足球专项的大四学生韦正勇。
韦正勇9月1日开始在织金县第六中学担任体育教师和学校足球队教练,为期4个月。与他同时来到织金县的,还有十几名北京体育大学的学生,分散在织金县的多所学校。
尽管来到织金县第六中学只有一个半月,韦正勇已经是学校体育教师的绝对骨干。
织金县第六中学校长李峰介绍,学校目前共有近5000名学生,17名体育教师。17名体育教师中,有4人是支教的大学生,其中两人来自北京体育大学,两人来自贵州师范大学。如果没有这4名支教大学生,学校现有的体育教师是不太够用的。
韦正勇的这堂足球课,学生们上得兴趣盎然,李峰在一旁看得暗暗赞叹。李峰感叹,不得不承认学校现有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理念与来自国内最高体育学府的大学生的差距。“我们现有的体育教师,主要来自当地普通高校的师范专业或是师范院校,有些老师的年龄也偏大。他们很敬业,但是教学方法和理念还是有些落后。而且,我们现有的体育教师,基本上没有自己的运动专项。如果想在足球、篮球等某个运动项目上进行较高水平的教学,难度也很大。”
李峰介绍,织金县第六中学已经对体育课进行了改革,将传统的体育课改成了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多个运动项目的走班制教学,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们发展运动兴趣的需求,这也对体育老师的专项技能提出了很高要求。因此学校也特别渴求像韦正勇这样的年轻一代体育大学生。
在织金县思源学校,来自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游泳专项的大四学生王琪霖主要带七年级学生的体育课以及排球社团活动。让学校对王琪霖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在今年10月的学校运动会之前,几名学生经过王琪霖对他们在起步、过弯道等技术上的调教,成绩有了大幅提升。这再次让学校意识到,体育教学的技术含量超过想象。
健美操、排球、武术、跆拳道等体育项目的开展在织金县思源学校深受学生的喜爱,这也与一批相关专项的体育支教大学生来到这里有很大关系。学校校长陈绍华表示,这些体育支教大学生不仅有比较出色的运动专项技能,而且对体教融合、五育并举等教育理念理解也比较深,他们能够更好地把对孩子的教育贯穿在体育教学中。例如,他们会在体育教学中把运动员的拼搏精神、爱国精神融汇进去,体育不仅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更是一种精神品质的教育。陈绍华认为,这些体育支教大学生把更专业的体育技能带到了学校,更是把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教育带到了孩子们身边。
织金县委常委、副县长原玉杰介绍,织金是一个人口大县,总人口有127万,中小学生有将近20万,学校有500多所,是一个教育资源非常紧缺的县。一方面是因为地处山区,人多地少,学校的场地设施条件还比较欠缺。全县的足球场只有60块,其中标准足球场只有两块,不少学校连基本的体育场地都没有。此外就是体育师资的不足。原玉杰说,从上学期的统计数字看,全县500多所学校里只有体育教师326名,也就是平均一所学校连一名体育教师都达不到。
国家体育总局从2018年开始帮扶织金县至今,一个重点就是帮助当地改善学校体育的软、硬件。其中体育支教就是一项重要工作。
原玉杰介绍,2021年以来,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已组织4批近100名体育支教大学生来到织金县,为提高当地的体育师资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织金县五中支教的北京体育大学大四学生董媛媛是第一次走进大山,也是第一次切身感受到大山里的孩子对运动的热情。
董媛媛把自己的运动技能、对体育精神的理解传递给孩子,她也感谢这些孩子让自己知道了一名体育教师的责任和光荣。
董媛媛目前已经保研,但她表示,自己今后还会继续参加类似的支教活动,为提高国内欠发达地区的体育教育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织金县二中支教的北京体育大学大三学生王炼炼来自贵州遵义。她因为体育走出了大山,走到了国内最为发达的一线城市,但她仍关心着家乡的发展。今年上半年,当得知体育支教的消息时,王炼炼立即报名,并选择了家乡贵州作为自己支教的目的地。
在织金县二中开始自己的支教生活之后,从刚开始有些紧张,到如今与孩子们打成一片,王炼炼从这些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少年时期的影子,也希望能以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他们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
作为北京体育大学这一国内最高体育学府的学子,王炼炼在毕业之后可以有很多选择,但她知道,家乡需要自己,她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话就是自己心愿的写照。
几乎每一位体育支教的大学生,都会在短短几个月的支教生涯里对自己的人生理想有一个再次发现的过程。正如董媛媛所说,这段经历让自己看到了能够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怎样的贡献,也看到了什么地方最需要自己。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