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历史耐心不是消极等待,而是走稳走好当下的每一步,将历史耐心转化为历史主动。中国共产党是有耐心、有恒心、有决心的政党,保持历史耐心是我们得以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制胜之道,也是我们得以在世界历史中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优势所在。只有以极大的历史耐心对待问题和风险,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才能在正视问题、分析问题和化解问题之中充分激发民族的生命力和历史活力。
——————————
改革,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精准施策,适时适度,同时切忌脱离实际。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改革“要有耐心,有历史的耐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有“历史耐心”。改革是久久为功的伟大事业,保持历史耐心便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信念,“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思想准备,“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实践韧劲,“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从容自得。保持历史耐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继承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科学时间观,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制胜之道。
保持历史耐心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内在品格
对历史发展规律了然于胸,是保持历史耐心的底气所在。恩格斯在回答“能不能一下子就把私有制废除?”时说“只能逐步改造现今社会,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唯物史观深刻说明了共产主义的“质变”来源于无数个“量变”积累,而这种历史耐心来源于对社会形态更替规律的精准把握。唯物史观通过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正因为对历史进程有着“全景式”把握,因而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有着足够的理论自信和精神底气。只有对历史发展规律有着清醒认识,才能耐得住性子,对当下不悲观,对未来不冒进。
保持历史耐心不是消极等待,而是走稳走好当下的每一步,将历史耐心转化为历史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而不是让人等来的,否则就回到了唯规律论和历史概念的思辨空转。明确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可能性,并对其到来保持历史耐心,这还远远不够,历史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才能构成。正因如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只有保持历史耐心,在主动实践之中形成历史沉积,才能将目标转化为现实。列宁同样是一个有历史耐心的社会主义领导者,他并不认为俄国能“立刻”建立“公社国家”,他说:“如果要实现‘立刻’就能实行的转变,还用得着耐心吗?”相较于因循守旧固守现状,更为重要的是踩好每一个“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在每一历史小步之中实现历史进步。
社会主义建设更需要保持历史耐心。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因而更需要保持耐心和决心。毛泽东对此有着深刻认识:“我们搞革命战争用了二十二年,曾经耐心地等得民主革命的胜利。搞社会主义没有耐心怎么行?没有耐心是不行的。”必须深刻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具有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的基本特征。正因如此,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推动高质量发展要保持历史耐心,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摆脱贫困和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表明,保持历史耐心是肩负长期任务和时代使命的主体性规定,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内在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得以带领广大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时间美德。
保持历史耐心是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制胜之道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许多成绩和进步,这得益于我们始终保持历史耐心。以大历史观审视过往,改革开放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流着汗水的螺旋式上升过程,面对进步不言顶,面对困难不言弃。在过去,我们坚决兑现全面脱贫的郑重承诺,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在未来,我们明确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奋力迈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沧海桑田,弹指数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不舍昼夜”,在时间的洪流中只有长期保有真挚的初心和坚韧的耐心,才能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把自然时间转化为人类壮丽的史诗。改革开放的历史许诺了进步,但也对历史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增强时间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中保持历史耐心,始终高举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至今,展现出了惊人的历史韧性和精神耐力。“我们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世界历史的“马拉松”中始终把握着自己的节奏,在这场耐力赛中不断赶超、稳步前进。新时代以来,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现代化进程扫除障碍,实事求是、仔细分析、精耕细作、谋划全局,以极大的历史耐心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储能蓄力”。改革是考验耐心和毅力的伟大事业,过往的历史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有耐心、有恒心、有决心的政党,保持历史耐心是我们得以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制胜之道,也是我们得以在世界历史中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优势所在。
中国共产党在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中保持历史耐心,为改革开放提供坚强领导力量。在改革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是改革的领导力量,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大党独有难题”的理论命题,之后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深刻分析了其形成原因、表现形式和破解之道。面对“大党独有难题”,更要时刻保持清醒和坚定,始终明确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不能急躁冒进,要以极大的历史耐心解决“独”“难”问题。历史表明,保持历史耐心是保障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题中应有之义,邓小平就曾指出:“处理党内的问题,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比较快比较急地解决问题,一种是耐心地花较长的时间来解决问题。”面对“独有难题”,更要小心谨慎地探索破解之道,不能冒进,不能浮躁,不能犯历史错误。只有在保持历史耐心中管党治党,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才能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更强大的组织保障。
保持历史耐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保持历史耐心,就是要坚持“不动摇”的历史定力。耐得住性子、坐得住冷板凳,来源于内心的信念坚定和使命坚守。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指出:“我的决策还有一点用处,我的主要用处就是不动摇。”“不动摇”奠基了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的信心,也构成了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依据。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明确改革的根本目标,“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保持勇往直前、风雨无阻的战略定力”,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过往深厚的改革史基础上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保持历史耐心,就是要保持“不停歇”的历史动力。保持历史耐心不是原地踏步,而是不断锐意进取,开创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处讲话中都批驳了“‘摸着石头过河’已经过时”的说法,他在这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又一次强调:“到湍急的河里,不得摸着石头过河?并不是说改革开放搞了几十年了,现在什么问题都摸清楚了。如果都摸清楚了还要什么改革呢?”改革行进至今犹如涉过滔滔洪水,不进则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在前赴后继的时间接力之中实现改革大业。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保持历史耐心,就是要激发“不畏难”的历史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遇到了很多难题,仍然存在不少硬骨头。保持历史耐心不是“掩耳盗铃”,对问题视而不见,而是充分发挥斗争精神,在问题导向之中激活民族生命力。“硬骨头”往往是历史遗留的“顽疾痼疾”,因此更要有历史耐心,以“十年磨一剑”的精气神精准施策,以“烹小鲜”的态度精准治理,做到统筹谋划、协调推进,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只有以极大的历史耐心对待问题和风险,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才能在正视问题、分析问题和化解问题之中充分激发民族的生命力和历史活力。
细水长流淘尽砂,耐心方可匠心华。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保持历史耐心,继续发挥历史耐心在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稳扎稳打中谱写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
(作者张彦系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陈炜枫系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彦 陈炜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