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11月10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思想者观察

不断提升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

聂鑫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11月10日   03 版)

    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关文化自信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这一重要论述,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部署一以贯之,为我们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以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理念决定方向,思想决定行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价值认同、情感归属上多做工作。只有从灵魂深处去敬畏,发自真心去热爱,才能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

    秉持敬畏历史之心。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记录者、见证者、讲述者。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何尊”记载着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中国”两字,洛阳龙门石窟呈现的是一幅绚丽的大唐盛世图景,福建永定土楼折射出一段中华民族标本式的迁徙史,闽南“送王船”记录了明清时期闽南人的“下南洋”风潮和海上贸易的历史……一件件文物、一处处古迹、一座座古镇、一个个民间非遗,承载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折射着历史沧桑、历史智慧,内蕴着历史记忆、历史认同。在充满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遗产面前,我们没有理由不肃然起敬,没有理由不秉持敬畏之心。敬畏文化遗产,就是敬畏历史、敬畏传统、敬畏生态。

    秉持热爱文化之心。文化有不同的呈现形式、表达方式。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名城名镇、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非遗民俗等文化遗产,与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四大名著一样,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载体,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志,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走进文化遗产,也是走进文明,能够锤炼志向、陶冶情操、提升气质、愉悦身心。应以喜唐诗、爱宋词之心看待文化遗产,以通文墨、善字画的追求读懂文化遗产,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精心守护好。

    牢牢把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应遵循的原则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一项十分严谨细致的工作,必须尊重科学、遵循规律,把握好原则和方向。

    坚持保护第一。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等特征,像敦煌莫高窟壁画面临消失的危险,兵马俑出土后颜色会消失,《千里江山图》一旦展出画卷颜色就易剥落等,只有在得到全面保护的情况下,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才可能得到挖掘利用。必须把保护放在第一位,防止建设性破坏,尽可能把原作品、原材料、原工艺、原样式、原结构等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特别是在修复保护过程中应坚持修旧如旧,维护文化遗产的风貌原生态、历史真实性和文化延续性。

    坚持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还应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使文化遗产更好延续生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一是利用文化遗产所在地以及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展示文化遗产,吸引游客、观众前来观看。比如北京故宫、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等,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从文化遗产中获取灵感并创新性发展,推出系列文创产品、文创节目、文创体验。比如,甘肃简牍博物馆开发的“大道至简”文创产品,厦门展出的“成功”主题特色文创产品等,既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又产出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坚持最小干预。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有时需要“动”到文化遗产本身,如修补、添色、迁移等,有时需要“动”到文化遗产所处的环境。这种“动”是必要的,但必须以最小限度介入来最大程度保留文化遗产的原本面貌、原有质地、原有价值,最大程度降低保护本身对文化遗产带来的“保护性破坏”。特别是在农村城镇化、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古建筑、古树、古迹等,能够保留的要尽量保留,坚决防止过度开发、拆真建假等现象,切实留住历史、留住文化、留住乡愁。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综合施策,不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思想内涵上,既深入挖掘传统价值,又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每种文化遗产都折射着当时当地人们的审美旨趣、精神追求和气质品格。应对文化遗产原本的、初始的、朴素的思想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和提炼,用以教化人、熏陶人。同时也应认识到,不少文化遗产带有一定封建迷信色彩,应用时代精神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文化遗产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更加积极向上,更好地为坚定文化自信、构筑精神家园服务。

    呈现方式上,既坚持原汁原味、“土里土气”,又注重科技赋能、文创增效。文化遗产大多是传统技艺、人工作业、乡土文明,原汁原味是其魅力所在,“土里土气”是其鲜明特色。文化遗产越是原汁原味、“土里土气”,越能展现其创作初心、技能精髓。同时也应看到,文化遗产的呈现方式必须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现代科技和文化创意是助力文化遗产精彩呈现的一双“翅膀”,应以数字化手段激活文化遗产呈现力、生命力,以文化创意增强文化遗产传播力、影响力。

    技艺传承上,既打造一批守护人、传承人,又培养大量爱好者、点赞者。受现代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信息科技的影响冲击,一些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空间受到挤压,面临后继乏人、市场萎缩甚至有泯灭失传危险。文化的守护者、发展者、传播者是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需要的是具有崇高艺术追求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守护人、传承人。应通过给予他们更多社会声誉、经费保障、政策支持和技术帮助,让他们心无旁骛地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同时,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需要一代一代接力,特别需要更多的青少年爱好者、欣赏者。应进一步做好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孩子了解、喜爱文化遗产,传承、传播文化遗产。

    推动力量上,既坚持政府主导、法治保障,又用好市场逻辑、社会参与。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上,各级政府应当发挥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作用,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和法治保障,大力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同时,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也应借助市场的力量,走好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之路。应进一步把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结合起来,还应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实现文化遗产可持续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相得益彰。

    (作者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

聂鑫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11月10日 03 版

以持久的“历史耐心”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不断提升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
隐姓埋名“采摘”蘑菇云
让外企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