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兵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郭鹏飞 田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12月12日 06版)
“兵王”杨胜奎退休了,从军30年,这位武警湖北总队宜昌支队三峡船艇大队机电长猛地闲下来,还有些不适应。
“不舍和期待在心中拉扯。”在老兵杨胜奎的心中,要离开部队了,既有对与家人团圆的期待,更有对战位、战友的不舍。
30年前,当兵是杨胜奎梦寐以求的事情。“在部队,我觉得自己是个‘幸运儿’。”被送入院校学习舰船机电、当班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他依然清晰记得那些瞬间。
“幸运”的背后,是满手的油污、满脸的汗水和一个个不眠之夜。
“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之前在老家,家里唯一的电器就是电灯。因为不懂电,我甚至连灯泡都不敢换。”杨胜奎回忆说,在部队的工作生活,让他看到了一片全新的天地,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
机舱是一艘船艇的“心脏”,发动机、油箱、配电箱……所有的动力控制设备,都集中在甲板下这个不足60平方米的空间里。为了尽快“进入角色”,杨胜奎每天起早贪黑背数据、记原理,一有机会就泡在机舱练模拟操作,逐渐掌握了船艇驾驶、机电维修等20多项专业技能,交通艇、巡逻艇等不同型号船艇上百项技术参数他都烂熟于心。
2003年6月1日,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下闸蓄水。一项艰巨而特殊的任务落在武警湖北总队宜昌支队肩上——组建三峡船艇大队,巡守警戒水域,守卫世纪工程安全。
正是那时,杨胜奎离开守卫8年的武汉长江大桥,从武汉调往宜昌。从此,三峡库区右岸执勤点“冬凉夏暖”的趸船成为他的“家”,6平方公里的警戒水域成为他和战友们日夜坚守的阵地。
闭着眼都知道舱内上百个阀门在哪里、通过“听声辨位”就能找到故障……因为业务精、技术好,杨胜奎成为一些外单位负责人眼中的“香饽饽”。
2008年夏天,宜昌一家船厂的业务经理开出比部队高一倍的工资请他“跳槽”。2009年,另一家船厂用超过1万元的月薪拉他“入伙”。
“当时开那么高的工资,真的不动心吗?”有人问。
面对这个问题,杨胜奎的回答情真意切。他说:“我来自大山深处的单亲家庭,我们老家有句土话叫‘无娘儿、天照顾’,组织对于我,就是这个‘天’,不叫感情,是恩情。部队对于我,不是单位,是家。即便有人开再高的工资,我都不会动心。”
船艇兵的工作风险很高,从军30年,杨胜奎遇到的险情不少。“好在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不辱使命。”他说。
“杨班长,上游有一艘滚装船起火,请立即救援!”2010年7月31日9时许,杨胜奎接到战友的电话,立刻跑到甲板上观察。
“那是一艘三层的滚装船,二层和三层被大火吞没,浓烟滚滚。船上装有油料、液化气罐等易燃易爆危险品,如果不及时救援,后果不堪设想。”杨胜奎回忆说。
杨胜奎和战友迅速驾驶消防艇驶向起火船只。途中,他们突然发现艇上的水炮出了故障,喷不出水。杨胜奎和战友一边开船一边维修,在短时间内排除故障。之后,随着水柱喷出,滚装船上的大火被迅速扑灭。
艇动三分险,生死一瞬间。对船艇兵来说,必须胆大心细、敢于“豁出去”。
杨胜奎忘不了,2014年7月的一天,一艘载重达1000吨的清漂船,因为线路老化破损导致发动机间歇性停机。当时正值汛期,水流速度很快,清漂船被江水冲向三峡大坝。
危急时刻,杨胜奎和战友一起通过反复启动发动机稳住船只,找来其他船只将清漂船拖出危险区域。
“艺高人胆大,杨班长对学习的热情,看看他的宿舍就明白了。”大队的一级上士于红杰说。
走进10余平方米的舱内宿舍,一半的空间被书柜、书桌占据,两本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柴油机使用维修教材摆在书桌上,泛黄的书页上写满蝇头小字。舰船机电专业门槛高,杨胜奎常说一句话,“不怕不懂不会,就怕不学不干”。
“你看杨班长一脸和气,遇到学习这件事,他可是一点也不留情面。”于红杰参军前学过3年武术,当时最大的愿望是“当特战队员”。2009年入伍后,他被分配到三峡船艇大队,成为杨胜奎的徒弟。
一次,杨胜奎给于红杰安排学习任务,结果发现于红杰和战友打乒乓球去了,把学习抛到脑后。
“那一次,杨班长是真的生气了,平时和和气气的他,劈头盖脸把我批评了一顿。”于红杰说,正是跟着这么一位严师,自己才能迅速成长为一名船艇机电长。
前些年,大队配发了新的巡逻艇,杨胜奎收集近10万字的资料,带着战友逐个动作反复操作、测试。3个月下来,他不仅熟练掌握了新艇的操作与维修技术,还制作了3部多媒体教学课件,推动新配发装备加速形成战斗力。
“你是谁,为了谁,我的战友你何时归……”不久前的一天晚上,晚饭后,于红杰在甲板上哼唱起歌曲《为了谁》。循着歌声,一级警士长杨胜奎望着对岸秭归县城的万家灯火说:“不管是现役还是退役,我永远不会忘记兵的本分,当兵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郭鹏飞 田健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12月12日 06版
“兵王”杨胜奎退休了,从军30年,这位武警湖北总队宜昌支队三峡船艇大队机电长猛地闲下来,还有些不适应。
“不舍和期待在心中拉扯。”在老兵杨胜奎的心中,要离开部队了,既有对与家人团圆的期待,更有对战位、战友的不舍。
30年前,当兵是杨胜奎梦寐以求的事情。“在部队,我觉得自己是个‘幸运儿’。”被送入院校学习舰船机电、当班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他依然清晰记得那些瞬间。
“幸运”的背后,是满手的油污、满脸的汗水和一个个不眠之夜。
“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之前在老家,家里唯一的电器就是电灯。因为不懂电,我甚至连灯泡都不敢换。”杨胜奎回忆说,在部队的工作生活,让他看到了一片全新的天地,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
机舱是一艘船艇的“心脏”,发动机、油箱、配电箱……所有的动力控制设备,都集中在甲板下这个不足60平方米的空间里。为了尽快“进入角色”,杨胜奎每天起早贪黑背数据、记原理,一有机会就泡在机舱练模拟操作,逐渐掌握了船艇驾驶、机电维修等20多项专业技能,交通艇、巡逻艇等不同型号船艇上百项技术参数他都烂熟于心。
2003年6月1日,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下闸蓄水。一项艰巨而特殊的任务落在武警湖北总队宜昌支队肩上——组建三峡船艇大队,巡守警戒水域,守卫世纪工程安全。
正是那时,杨胜奎离开守卫8年的武汉长江大桥,从武汉调往宜昌。从此,三峡库区右岸执勤点“冬凉夏暖”的趸船成为他的“家”,6平方公里的警戒水域成为他和战友们日夜坚守的阵地。
闭着眼都知道舱内上百个阀门在哪里、通过“听声辨位”就能找到故障……因为业务精、技术好,杨胜奎成为一些外单位负责人眼中的“香饽饽”。
2008年夏天,宜昌一家船厂的业务经理开出比部队高一倍的工资请他“跳槽”。2009年,另一家船厂用超过1万元的月薪拉他“入伙”。
“当时开那么高的工资,真的不动心吗?”有人问。
面对这个问题,杨胜奎的回答情真意切。他说:“我来自大山深处的单亲家庭,我们老家有句土话叫‘无娘儿、天照顾’,组织对于我,就是这个‘天’,不叫感情,是恩情。部队对于我,不是单位,是家。即便有人开再高的工资,我都不会动心。”
船艇兵的工作风险很高,从军30年,杨胜奎遇到的险情不少。“好在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不辱使命。”他说。
“杨班长,上游有一艘滚装船起火,请立即救援!”2010年7月31日9时许,杨胜奎接到战友的电话,立刻跑到甲板上观察。
“那是一艘三层的滚装船,二层和三层被大火吞没,浓烟滚滚。船上装有油料、液化气罐等易燃易爆危险品,如果不及时救援,后果不堪设想。”杨胜奎回忆说。
杨胜奎和战友迅速驾驶消防艇驶向起火船只。途中,他们突然发现艇上的水炮出了故障,喷不出水。杨胜奎和战友一边开船一边维修,在短时间内排除故障。之后,随着水柱喷出,滚装船上的大火被迅速扑灭。
艇动三分险,生死一瞬间。对船艇兵来说,必须胆大心细、敢于“豁出去”。
杨胜奎忘不了,2014年7月的一天,一艘载重达1000吨的清漂船,因为线路老化破损导致发动机间歇性停机。当时正值汛期,水流速度很快,清漂船被江水冲向三峡大坝。
危急时刻,杨胜奎和战友一起通过反复启动发动机稳住船只,找来其他船只将清漂船拖出危险区域。
“艺高人胆大,杨班长对学习的热情,看看他的宿舍就明白了。”大队的一级上士于红杰说。
走进10余平方米的舱内宿舍,一半的空间被书柜、书桌占据,两本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柴油机使用维修教材摆在书桌上,泛黄的书页上写满蝇头小字。舰船机电专业门槛高,杨胜奎常说一句话,“不怕不懂不会,就怕不学不干”。
“你看杨班长一脸和气,遇到学习这件事,他可是一点也不留情面。”于红杰参军前学过3年武术,当时最大的愿望是“当特战队员”。2009年入伍后,他被分配到三峡船艇大队,成为杨胜奎的徒弟。
一次,杨胜奎给于红杰安排学习任务,结果发现于红杰和战友打乒乓球去了,把学习抛到脑后。
“那一次,杨班长是真的生气了,平时和和气气的他,劈头盖脸把我批评了一顿。”于红杰说,正是跟着这么一位严师,自己才能迅速成长为一名船艇机电长。
前些年,大队配发了新的巡逻艇,杨胜奎收集近10万字的资料,带着战友逐个动作反复操作、测试。3个月下来,他不仅熟练掌握了新艇的操作与维修技术,还制作了3部多媒体教学课件,推动新配发装备加速形成战斗力。
“你是谁,为了谁,我的战友你何时归……”不久前的一天晚上,晚饭后,于红杰在甲板上哼唱起歌曲《为了谁》。循着歌声,一级警士长杨胜奎望着对岸秭归县城的万家灯火说:“不管是现役还是退役,我永远不会忘记兵的本分,当兵是我一辈子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