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连世界,‘言’续精彩,小朋友们你们好呀!”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白沙湾学校,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外事帮”志愿团的志愿者孙毓聪正在为小学生进行西班牙语教学。

  这是孙毓聪第12次参加白沙湾学校小语种特色社团。自2023年山东省“百万大学生进社区”活动启动以来,青岛大学各级共青团组织探索社会实践新模式,引领广大青年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基层,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素养。

  做实品牌项目,引领多彩志愿服务

  在青岛大学,类似以志愿服务团队为依托开展社区实践的团队还有很多。

  青岛大学“政”前行自强协会在北宅街道、沙子口街道社工站、湛山社区共开展了11次传统文化公益课堂,活动涵盖油纸伞、烧箔画、鱼灯和古法琉璃等多个传统文化项目,300余名志愿者及小朋友通过课程学习到了传统文化的历史与技艺。

  “能够通过这次实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多彩多样的非遗技艺带给孩子们,我感觉十分骄傲与幸福,也对未来的志愿服务充满了期待。”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志愿者丁科文说。

  在实际工作中,青岛大学突出高校实践育人的政治属性和育人功能,深化“青大 青春 青年”社会实践品牌,以做实品牌项目为重点,扩大实践育人覆盖面,以党建带团建为主线,不断提升实践育人的高度、广度、深度,打造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品牌。

  今年夏天,由来自医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外语学院398名学生组成的“卒中科普&生命叙事”社会实践团,组建了涵盖山东、重庆、贵州、甘肃等省份的62支队伍,通过调研、宣讲、访谈、义诊等多种形式,开展了80余场卒中识别与预防的宣讲等实践,累计受益群众近万人。

  此外,该校还打造了七海公益云支教、H(氢)心之光志愿服务协会、美润昆仑社会实践团等111个社会实践服务品牌,以点带面,广泛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引领广大青年投入社会实践。

  拓建校地平台,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

  “能看到同学们对科普的热情和对知识的好奇,他们的认可让我们有信心把这件事做好。”青岛大学伴“青”而行宣讲团成员姜浩博说。

  青岛大学有不少像姜浩博一样的学生,基于学校与地方、社区打造的平台,勇于尝试。该校团委立足社区基层“支撑点”,依托青年“赋能点”,深入开展校地合作共建。至今已打造110个社会实践基地,为700多个团支部、近7000名高校学子搭建基层社区社会实践平台。

  同时,这所高校仍在不断拓宽社会实践渠道,筹划“社区实践 青春报到”社区实践项目,谋划开展常态化社区服务项目“青·青社区实践”品牌,积极组织、引导团员青年走出校园、向社区报到。

  青岛大学团委书记李鹏表示,学校将大学生参与实践情况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之中,作为评奖评优、团员评议、硕士推免、推优入党、求职就业等的重要参考。在校地平台搭建的基础上,鼓励学院和地方加强衔接沟通,依托地方人才引进政策做好参与社会实践的优秀毕业生推荐、优先录用等持续跟踪培养工作,合力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培养高素质青年英才。

  助力地方发展,共绘社会服务新篇章

  “孩子,你们讲得真好,下次活动我一定也来学一学。”活动结束后,一位奶奶拉着青岛大学“芳寻”志愿服务队靳馥萌的手夸赞。通过系统的培训与学习,该校青年志愿者勇挑担子,走进社区,走进地方,为社会发展助力。

  为此,青岛大学团委构建了“供需对接—宣传发动—项目实施—评价总结”全链条工作体系,对接2000余个社区乡村,形成了大学生社区实践的“1+2+4+N”工作模式。

  从志愿服务切入,该校推进社区实践,志工部、青志协志愿者培训体系不断升级,提升志愿者专业素养,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专业特长,以社会实践部为依托,引导青年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特长带入实践课堂。

  不仅如此,青岛大学团委项目化组织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服务工作,为项目培育、保险购买、交通保障等各环节提供专项资金和资源保障。

  以青年志愿者联合会为依托,该校发起的“七海公益边疆支教项目”累计吸引来自山东省内外30余所高校的千支队伍、近3万名师生志愿者参加线上、线下支教实践,线上受助学龄儿童3.5万名,覆盖全国2139个区(县),服务时长累计超30万小时。

  依托“青年实干家计划”和“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这所高校推荐38名青年学生骨干进社区担任兼职团干部,引领带动更多同学参与到持续服务地方、服务社会中。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志愿服务小切口,推进实践育人大纵深,不断拓宽社会实践平台,强化‘五育并举’,为国家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青岛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涛表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通讯员 刘雅婷 赵利伟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12月25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