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学院坐落在全国文明城市、皖北历史文化名城——宿州市,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皖北,打造文化育人平台,突出思政育人特色、深度和影响力,着力培养富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化浸润”,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打造“个性化”育人品牌
弘扬以全国模范教师孟二冬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国模范教师、最美奋斗者孟二冬是宿州学院优秀毕业生的杰出代表,学校为弘扬孟二冬“淡泊名利,潜心育人;坐冷板凳,做真学问”的精神,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建设孟二冬纪念馆,在展示其为学、为文、为师、为人之路的同时,鼓励学生在平凡中追求卓越。
立足皖北,深入挖掘以淮海战役为主体的革命文化资源,学校建设革命传统教育馆,以此教育学生自觉学党史、知党情、感党恩、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丰富思政教育载体,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弘扬以闵子骞孝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建设皖北文化艺术馆,以展示宿州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系统展现皖北宿州文化艺术深厚悠久的历史底蕴,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提升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厚度。
坚持“四个融入”,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
融入课堂教学,厚植思政课底蕴。为了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开设校本课程。宿州市是闵子骞的故里,同时也是非遗“泗州戏”的起源、发展、壮大之地。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课程”部分设置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模块,开设“闵子骞与孝文化”“非遗文化传承”“泗州戏音乐鉴赏”“中国传统戏曲舞台艺术赏析”等课程;邀请国家、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担任客座教授,讲授“本土音乐研究与发展”“剪纸赏析与实践”“中国民俗剪纸史”等专业课程;立足皖北,开设“音乐中的党史课”引导大学生走近地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融入科学研究,夯实思政课根基。以科研促教研、促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围绕“三化”资源挖掘及融入思政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科学研究,组建研究团队,强化“安徽省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举办“闵子骞与孝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全国性学术交流研讨会,不断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围绕孟二冬精神、皖北红色文化挖掘与应用等产出了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融入专业创作,增强思政课内涵。近年来,学校坚持将专业创作与地域文化相结合。视觉传达与设计专业深入挖掘传统手工雕刻、扎染技艺,为地方企业进行品牌形象和包装设计,相继开发出100多个文创产品。大型原创泗州戏《当代楷模——孟二冬》等文化艺术精品面向社会公演数十场次,赢得广泛赞誉。
融入第二课堂,激发思政课活力。学校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构建“点线面”一体的思政大课堂。一是场馆育人。学校围绕泗州戏、剪纸、蜡染、漆画等民间艺术,建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习基地、安徽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二是社团育人。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成立民俗学会、汉服社、读者协会、孟二冬精神研究会等文化类社团17个,“孟二冬精神研究会”荣获安徽省高校影响力“十佳社团”。三是活动育人。“弘扬孟二冬精神,建设宿州学院大学精神”主题教育活动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学校原创红色歌曲、新编情景剧把红色故事、典型人物搬到舞台上,开展“青春思政课”品牌活动。组织学生以淮海战役、彭雪枫等原型,完成“火种”“纵横江淮”两个剧本创作,打造沉浸式剧本体验课。学校特色文化活动多次受到中国教育报、安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四是网络育人。建立“传习学堂”微信公众号,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学院故事、中国故事。组织“宿院青年说”系列活动,拍摄《跟随领袖足迹 感悟为民情怀》(系列)等短视频一百余个,其中《领航》《唱支山歌给党听》等被“学习强国”平台选播。
突出“一个主体”,彰显思政工作育人成效
近三年,学生在省级以上赛事中获奖2500余项(国家级300余项),学生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普遍提升。5名同学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4人获评“安徽省优秀青年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进入新时代,学校将根据新形势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继续深化文化育人理论研究,不断提升文化育人内涵,大力推进文化育人实践,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信息来源:宿州学院)
·广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3月11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