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前,59张中国面孔代替13亿中国人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登台亮相。这些面孔来自章子怡、袁隆平、李彦宏、邓亚萍、杨利伟、白岩松,以及维吾尔族老妈妈阿尔帕等“非凡的中国人民”。
这部时长1分钟、由国新办牵头制作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于美国时间1月18日开始在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放映。
“国家形象宣传片在国家意义层面的信号大于影像信号。”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说。“以前中国人没拍过,现在拍了,说明我们有拿得出手的人物了。”
在他看来,这部国家形象宣传片传递的一个信息是——“我们登台了”。“其实,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都镶嵌在片子里面了。仅仅是文字报道,很多外国人看不到。”张会军说。
人物名单由承制方上海一家广告公司制定,并送审国新办。在张会军看来,国家形象宣传片实际上也可以算作一部人物广告片。
北京电影学院许多师生参与了拍摄。如何把抽象的“国家”两个字用具体的方法解释,是拍摄的关键。在技术层面上,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展示这个人的亲和力和影响力。“比如姚明,他是打篮球的谁都知道,但我们拍了很多非打球的内容。让人觉得,他不只是那个行业的那一面。”张会军认为,国家形象宣传片总体来说比较平民化,而不是高大、英雄式、没有近距离接触的。
“我们加入了很多中国传统绘画的背景,有诗词意境、中国美的内涵,不是那种硬邦邦的钢铁建筑。”由于时间只有1分钟,来不及讲故事,片中人物更多的是靠动作、表情、微笑和坚定的眼神来表达一种亲和力。而在17分钟的《角度篇》里,则加入了一些有人情味的因素,比如公园里舞太极剑的老人、骑在爸爸肩头的小男孩、胡同里一闪而过的电动自行车……“弄得特炫也可以,但如果真做成像京剧那样,就离生活太远了,只是好看,别人会觉得这不是你的生活。”张会军认为,不拔高、真实地表达老百姓的生活,更能感动外国人。
尽管他也认为,的确像网友批评的那样,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出现的大部分是成功人士,普通老百姓涉及的太少。但他也承认,和我国之前的外宣理念相比,国家形象宣传片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最大的差异是,以前我们的外宣理念更注重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现在更关注人了,通过人的精神面貌折射出国家的强大。”张会军说。
这部国家形象宣传片,又被称为“国家公关”、“一场声势浩大的公共外交”。实际上,公共外交的内容不仅如此。与传统外交相比,公共外交不再局限于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外交关系,本国政府对外国民众、本国民众对外国民众都可以视为公共外交关系。“中国”不再仅仅是熊猫、长城和京剧,每一种渠道、每一个人都在向世界传递着国家形象。
“对外表达中国很重要,消除中国‘怀疑论’,不仅要靠外交官。”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说。
在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看来,非官方的方式更容易被外媒接受,而且民间渠道更注重商业模式,可以长远运转。“两种方式应该齐头并进,非官方逐渐代替官方起到中国对外宣传的作用。应该把它作为一个生意来做,而不是变成一个运动来做。” 他说。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葛剑雄则认为,向世界介绍中国,更多应该通过文化产品的方式,比如影视作品,让受众自愿接受,“你愿意出钱买,比免费送要好得多。”而据近日发布的《2010年中国文化软实力报告》显示,我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份额尚不足4%。
本报北京3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