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读过李洪峰同志写的一篇颇受好评的文章《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就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现状和战略,做出不俗的思考,就怎样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出有针对性的好建议。最近又读到他写的《文化学读书笔记》一书,大概知晓,作者为什么能够写出前文,答案或许就在他做了比较充分的“文化准备”。
这是一部阅读文化经典书籍的笔记,共71篇,涉及80多部(篇)论著。从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写的西方历史上第一部成体系的文艺理论《诗学》,到20世纪德国美学家汉斯的《走向接受美学》,国外的有代表性文艺美学论著,几乎都囊括了,内容很广,却都属于文化学范畴,大体构成了一份契合西方文化学研究基本需求的图书目录。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不少人已习惯于浅阅读,这种现象弊端也是明显的。浅阅读虽能够收获一些印象性的谈资,但浮光掠影之中彰显的是浮躁心气,很难沉淀为提升阅读者主体素质的扎实“文化准备”。因此,读什么样的书,怎么样的读书,显得尤为重要。至于读什么样的书,这部《文化学读书笔记》能给人的启发,起码有三点,一要读原著,二要读经典,三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工作需要,有系统地集中阅读某些领域的经典。
关于怎样读书,从《文化学读书笔记》所收的71篇笔记的题目,可看出作者的一些主张,既尽量鲜明地把原著的核心观点或对自己有启发的观点提炼出来,牢牢记住。诸如,读《歌德谈话录》的标题是“最大的艺术本领在于懂得限制自己的范围,不旁驰博骛”;读列斐伏尔《美学概论》,则应重视“艺术作品是人的劳动改造世界和改造人本身的最高表现”这个说法。每篇笔记内容,主要是梳理概括这些经典论著中一些值得记住的思想观点。虽然专业性很强,但表述简明朴实,比读原著来得轻松。没有真读真思考的学习精神,是难以做到这种“笔记”的。做到了,也就在不经意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简明、易懂的文化学传播平台。当然,如果能够按原著成书时间或学科类别来排列各篇笔记顺序,或许效果会好一些。
该书作者的长篇序文和跋文,可谓整理笔记的点睛之处。序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旁征博引地讲了为什么提倡读书,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整部笔记,事实上是作者对自己的读书理念的实践。高尔基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正是阅读中的“智慧结合”,催生了该书的长篇跋文《论文化价值》。这篇跋文,可以视为作者阅读80多部(篇)西方文化学论著后的独立思考,体现了作者在文化价值的认识上的高度提升。
陈 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