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红云红河集团关注农村学生的阅读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1月10日   05 版)

    墨江县鱼塘乡中心小学

    富民县第一中学

    勐海县布朗山乡中心学校

    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中学

    图书管理员是学校最受欢迎的老师

    云南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的一块白色照壁上写着4个大字:“天雨流芳”。校长和卫忠说,这是纳西语的音译,含义是“去读书吧!”

    学校藏书量太小一直是和校长的一块心病,“我们用了吃奶的力气在做这个事情(增加图书室藏书)。”由于经费有限,他曾经去旧书摊按斤两买书,一大堆书全搬回来后,仔细整理感到时代感不强,阅读效率不高。

    他称赞:“红云图书室赠书面大量多,太及时、太符合我们需要了!”“去读书吧!”正是“红云图书室”大型公益活动的举办初衷。富民县一中教师马世成说:“面向贫困地区学校开展的公益事业很多,但大多数人只是关注学生的吃穿和课本,很少能像‘红云图书室’这样关注贫困学生的阅读状况,关注对人生影响更深远的层面。”

    在许多山区学校的“红云图书室”,硬件条件的简陋不能阻挡孩子们对好书的渴望之情。“常常有人说现在的学生得了‘阅读缺乏症’,其实我觉得,书本仍是大部分农村学生获得外界知识的主要渠道。”富民县一中的邵天伟老师说。

    他的同事、富民一中图书室的管理员钟翠仙与他有同样的感受。“图书室每天来的学生非常多,借书、阅览的都有,我一个人管理真感到力不从心。”她说,“有时候上阅读课,老师会带全班到阅览室来上,学生们都特别高兴,纪律很好,下课铃声响了还依依不舍,撵都撵不走。”

    她对“红云图书室”的赠书如数家珍:“第一次捐了397本,第二次捐了338本,都是我编目上架的。学生们特别喜欢其中的文学类和史地类图书。”

    在布朗山乡中心学校,31岁的英语老师岩三罕是最受欢迎的老师,因为他同时兼任图书室管理员。“只要他在校园中出现,身后总是跟了一大串孩子,拉着衣角说:‘开门去,开门去!’”另一位老师彭艳芬想想那个情景就笑了起来。岩三罕补充说:“有的低年级学生一着急,还会掀起我的衣服找图书室的钥匙。”

    从周一到周四每天下午开放一个半小时,对于学生们来说远远不解渴。但事实上,学生们进来一个小时,岩老师事后也要整理一个小时,工作量相当大,每个月也只有30元的补贴。但看到学生们每天冲进图书室的那股兴奋劲儿,他便一直坚持下去。

    彭艳芬老师说:“只要能看书,就是这些孩子的最大乐趣。没有图书室的时候,我在课堂上讲一些课外知识,孩子们都睁大眼睛听得入迷,现在他们会自己找书看,知识面广了,还会向老师指出在哪本书上读到过这个故事。”

    岩三罕说,红云图书室的赠书封面鲜艳,装帧精美,特别吸引学生,老师常常成堆地抱到教室里去给学生们阅读。“现在大部分上架的都是‘红云’的书,旧书都放在架下了。”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提出要求:“英语书的需求量比较大,能不能增加一些针对初中生的英语写作和教辅书,或是英汉对照的小说?”

    读不读课外书写起作文来高下立见

    群山环绕中的乡中心小学建得朴实大方,算得上是乡街上最好的房子。2010年撤并校点后,这里集中了9个自然村的807名适龄儿童。住得最远的孩子要走50公里,为了上学,许多家庭买了摩托车,专为每周接送。一些上学前班的孩子只有五六岁,家长只能在学校附近租房,由老人陪读照顾生活。

    布朗山乡中心学校六年级学生王媛倩是学校“红云图书室”最勤奋的读者,借书登记簿上几乎每一页都可以找到她的名字。这位文静却难掩灵气的小姑娘指着书架说,“红云”赠书中所有的作文书她全都看过了。

    王媛倩抽出一本《墓室里的秘密》:“这本书我都看了4遍。我想做一个考古学家。”过了一会儿,她又改了主意:“我更喜欢画画,长大想做动画片。”

    几乎每一个学校都能找到这样的孩子,被书籍引领着打开了通往外面世界的窗口。

    鱼塘乡中心学校六年级语文老师许海梅说,在这个四面环山、许多学生一个月才回一次家的寄宿学校,学生视野狭窄,没有几个学生会上网查资料,只能靠阅读扩大知识面。她感到,学生们看书多了以后,写起作文来字句圆润,语句更长更通顺了。

    在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玉龙县民族中学,语文老师吴发蓉更感到:读不读课外书,写起作文来高下立见。“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语文就是外语,写作文趋于口语化,不凝炼、不典型,没有细节描写,一件事情从头到尾像记流水账一样写完。”

    高一学生杨林武最近的一篇习作被吴发蓉称赞“立意较高,描写细腻,感情真挚”,作为范文在同学中传阅。这篇《不能没有你》的命题作文,杨林武写的是农民工,吴发蓉说:“一般中学生对农民工群体比较生疏,但杨林武在作文中描写了农民工的衣着,还写到‘帽子上沾满了泥浆’,观察如此仔细难能可贵。”

    “留心于生活”的杨林武就是因为爱看书而在同学中脱颖而出的。至今,他“已经读完了四大名著,最近在读福尔摩斯。”这个瘦小的男生说,书籍曾给他因病休学的两年时间带来极大的慰藉,如今阅读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看到悲伤的情节我会不自觉地流下眼泪,遇见好的句子我会抄下来。”

    很多受访老师都有同样的感觉,阅读量大的学生,成绩的提高不仅反映在语文成绩和作文水平上。鱼塘乡中心学校校长甘发伟观察到,许多学生语文素质高了,数学成绩也相应提高了,见识多了,课堂上回答问题也比较踊跃。富民县一中35名小记者中,有20多人在班级成绩位居前10名。

    老师爱读书学生就会爱上读书

    戴着酒瓶底一样厚的近视眼镜的马世成老师一个人包揽了富民一中校报和校刊的征稿、编辑、排版和印刷,以及“富中文学网”的日常维护工作。他还是一位诗歌爱好者,时有作品见诸报端。

    富民一中语文教研组聚集起了五六位像马老师一样热爱文学创作的教师。富民一中党委书记刘建明介绍,1944年建校的同时,富民一中就成立了“三三读书社”,厚重的底蕴使富民一中具有独特的文化气质,吸引着文学爱好者。

    “对农村学生来说,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特别明显。老师爱读书,学生就会爱上读书。”马世成说,语文教研组浓厚的阅读和文学创作氛围发散到了整个校园中。

    语文教师邵天伟一个月前在《文学报》头版发表了散文。他自称为“书虫”,每年要花好几千元来买书。他说:“如果你不读书,却叫学生去读书,他们肯听吗?肯定是苍白无力的说教。一个爱读书的老师、一个有内涵的老师,教出的学生是不一样的。”

    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邵老师发现,农村学生在阅读上存在三个不足:一是书少,硬件条件不具备;二是课内学习负担太重,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来看课外书;三是缺乏老师的正确引导,有的书质量不高,甚至是不健康的。

    “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去克服。”邵老师说,学习负担重,我们就强调提高课堂效率,把课余时间真正还给学生,并采取多种办法尽力为图书室补充图书资源,积极参加“红云图书室”活动就是渠道之一。同时,老师们也在为孩子们看到更多好书而努力。在有些班级,每个学生每个月凑1元,由班主任老师买回10多本杂志,大家轮流阅读,特别受欢迎。

    一件小事让邵天伟很感动、很骄傲。

    “有一次课讲完了,离下课还剩一段时间,我说大家自己看书吧。学生们都很安静,自自然然地就拿出各种书来。我一下子感到,我的学生怎么这么爱看书,手上有那么多好书呢!”邵天伟说。

    富民一中还有一项非常优良的传统:语文老师亲自写“下水作文”。语文老师李建华说:“我们给学生布置作文以后,自己也动手写一篇作为范文,或是把以前写过的同题作文拿给学生看。这样的示范讲解对学生特别有说服力。”老师们的一些“下水作文”还发表在《学生新报》等报刊上,“学生们看到了很兴奋,对写作的热情又高涨了几分。”

    学校小记者团活动频繁,校报《黎阳学子》、校刊《黉学》的投稿箱里也时常爆满。语文老师胡兴尚承担着将学生的来稿输入电脑的工作,他常常为那些稿件中流露出来的写作天分感到吃惊。“高中生能写出这么有文采的文章,我真的很高兴,辛苦一些也值得。”

    (杨绍梅)

阅读和写作应该成为一生的爱好
红云红河集团关注农村学生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