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在美国NBA当红华裔球星林书豪红遍全球时,他也正遭受着我国出版界一场声势浩大的“滥造”。据《合肥晚报》日前报道,从3月中下旬开始,国内出版社计划集中推出十几种林书豪的传记、写真集与成功学书籍,而这些图书作者大多没有真正采访过林书豪。其中一本名为《林书豪!从哈佛到全明星》的书,洋洋洒洒10万字,据说作者仅用10天就写完,这里面还算上了出版社排版校对的时间。
跟风出书现象并非个别。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网、民意中国网与新浪网,对15744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79.0%的公众痛感当前出版社出书跟风炒作现象严重,其中27.8%的人认为“非常严重”。调查中,20.5%的受访者经常买书,49.7%的人有时会买书,27.8%的人很少买书。
为何跟风书越来越多
湖南衡阳市民陈春凤去年怀孕时听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写得不错,让亲戚代买一本。结果她发现,买回来的书上多了“大全集”三个字。后来她去书店时看到,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名字相近的书籍有许多种,有的书在版式上都几乎一模一样。从那之后,她买书时养成了一个习惯——将作者、出版社及版式都记得清清楚楚,以防止再买到跟风书或盗版书。
资深图书策划人、北京出版人沙龙发起人张振忠告诉记者,当前国内出版行业中跟风问题非常严重。以家教类图书举例,近几年,家教类图书中的跟风出书问题主要集中在妈妈教育、性别教育及哈佛教育等几大主题上。其中,妈妈教育源于《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现在市面上跟风书籍不下8种;性别教育源于《男孩穷养,女孩富养》一书,目前跟风书籍不下50种;而哈佛教育则源于《哈佛家训》一书,跟风书籍不下50种。
为何出书跟风问题严重?调查中,62.8%的受访者认为根源在于“出版社追求利润最大化”,51.2%的人认为是由于“中国出版界缺乏原创性”,46.0%的人认为原因是“一般图书没利润,畅销书才赚”,38.5%的人觉得是因为“出版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36.8%的人认为是由于“著作权保护制度不健全,存在容易被利用的模糊地带”,30.5%的人将原因归结为“当前出版市场竞争激烈且无序”,29.7%的人觉得原因是“出版社迎合公众胃口”。
书评人韩浩月指出,出书跟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利益驱使。跟风出版“创作时间”短,出货和销售速度快,并且销量平稳,相对而言风险较低。跟风有利于降低包括宣传在内的各项成本。由于这些原因,跟风出版的短期效益不仅吸引实力不强的出版社,也让一些实力较强的出版社半遮半掩地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韩浩月说,有需求才有市场,部分读者热衷购买热点畅销书也是原因之一。此次调查也显示,77.7%的受访者表示会去购买跟风书。
中国编辑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罗紫初教授认为,出书跟风问题是社会环境、出版体制、出版者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当今社会人们心态浮燥,许多人不愿静下心来做学问、搞原创;其次,出版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变使出版企业与员工面临的经济压力加重,许多出版社为了完成经济指标主动走上了盲目跟风的道路;此外,当前许多出版从业者缺乏进行出版策划所需的知识与能力,特别是缺乏创新思维,他们只能被动跟风。”罗紫初说。
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刘春田曾表示,当前我国对著作权的保护力度不够,也是造成出书跟风问题日益严重的重要原因。现有的著作权保护存在容易被利用的模糊地带,单独的书名不在著作权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书名相似或雷同一般不违法。此外,即便目前书的版式是受著作权保护的,但受害人在索赔时还存在举证难等问题。
公众票选最信任的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居首
出书跟风愈演愈烈会带来哪些问题?调查中,受访者首选“读者会对书籍失望,甚至反感”(56.8%),其次是“将会引发出版市场的不良竞争”(47.3%),排在第三位的是“降低读者对出版社的信任度”(47.2%)。
其他还有“在信息化时代中,书籍的生存将会更加举步维艰”(47.0%)、“降低书籍原创者的积极性”(45.7%)、“导致经典书籍越来越少”(42.9%)。
“出书跟风是对出版业资源的巨大浪费。”张振忠指出,在中后期加入跟风的作品往往收益不好,最后只落得堆在书库,等待两块钱一本被贱卖的命运。
罗紫初表示,出书跟风现象愈演愈烈不仅将影响出版业的内容创新,降低出版产品质量,严重影响出版效益的实现,还会无法满足读者多元化的文化需求,降低出版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跟风出版不仅损害出版业的文化形象,让出版业变成即便没文化也能做得风生水起的山寨行业,最终还会让读者对传统出版丧失信心。”韩浩月指出,倘若传统出版不能发挥严谨的出版态度、高质量文字、领先的策划创意、长期的出版经验及庞大的作家资源等优势,掉进跟风出版的漩涡,在当前纸质书的生存本就艰难的时期,只会让大家对传统出版社更加失望,从而更加远离纸质书籍。
调查显示,时下42.9%的受访者在买书时会挑出版社;63.2%的人坦言当前值得信任的出版社并不多。
在给出的全国著名出版社中,没有一家出版社的公众信任率超过50.0%。具体而言,排在前五名的分别是“人民文学出版社”(47.0%)、“三联书店”(37.5%)、“清华大学出版社”(35.2%)、“商务印书馆”(34.8%)、“北京大学出版社”(31.2%)。
其他还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8.0%)、“中华书局”(20.4%)、“人民邮电出版社”(19.5%)、“上海译文出版社”(17.1%)、“凤凰出版传媒集团”(11.0%)、“作家出版社”(10.6%)、“长江文艺出版社”(8.8%)、“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7.9%)、“华夏出版社”(7.7%)与“中信出版社”(6.3%)等。其中,6.5%的人表示对所有出版社都不信任。
文化是出版的根,没有文化的书等于没有灵魂的躯壳
怎样才能减少出书跟风现象?调查中,57.4%的受访者希望完善现有著作权保护法律法规;46.4%的人建议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44.9%的人呼吁出版社将“内容为王,原创至上”摆在首位。
受访者的其他建议还包括“出版行业内部组织加强引导与监督”(43.8%)、“提高出版从业人员的素质”(37.2%)、“对于粗制滥造跟风书籍,读者给予抵制”(32.3%)、“提高民众鉴赏力”(28.8%)等。
张振忠表示,当粗制滥造的跟风书达到临界点,跟风者就会得到市场的惩罚,跟风行为也会终止。因此,目前出版市场不需过多干预,但需要进行适当引导,特别是政府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详细界定“跟”的标准和规则,预防和惩治“跟风出版”的过当行为。
张振忠建议出版行业自身应形成创新风气,以创新为荣。各出版单位应制定科学的出版规划,限定“跟风图书”的出版数量比例,同时提升创新能力。负责图书出版的人员除了练好基本功外,还应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专业型”编辑往“杂合型”编辑转变。
“出版的浮躁之风不可长。”知名作家李鸣生认为,每一个图书出版从业人员应学会在金钱面前坚守行业操守与底线,用长远的眼光去做更长生命力的书籍。“书是用来传人的。它不是昙花一现,不是过眼云烟,更不是短命垃圾。出版业要对得起读者,对得起后人!”
“对于出版来说,经济只是手段,文化才是目的。”中国出版界前辈刘杲认为,出版产业的关键在于内容,根基在于文化。文化是出版的根、出版的命,没有文化的书,等于没有灵魂的躯壳。
实习生 洪欣宜 本报记者 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