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5月06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后示范”时代 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巡礼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5月06日   T07 版)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如一颗璀璨的教育明珠,镶嵌在历史文化名城常州。学院秉承“知行并进”的校训精神,创新“以人为本、崇尚技术、开放共享、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始终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办学追求,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神圣使命,经过半个世纪的耕耘播种和执著追求,学院已发展成为江苏及长三角地区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为推动区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全国首个以高职教育为显著特色的常州科教城内,位于国家重要经济中心区域长三角地区。学院创办于1963年,历史积淀深厚,2002年独立升格,隶属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获批为江苏省高职教育示范园区建设单位,2010年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近年来,学院抢抓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宝贵机遇,结合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平台,培养出了一大批企业欢迎、市场需要、社会满意的毕业生,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现代高职教育特色办学之路。

    明确办学定位,根植区域经济沃土

    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高职院校要树立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树立特色意识,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能服务、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体系。

    装备制造业是江苏第一大产业,也是常州的支柱产业,当前正处在技术爬坡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此,学院意识到必须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明确办学定位,优化专业布局,把学院建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根据常州及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进行专业布局,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技术为特色,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模具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等机电类专业为主体的专业格局。现有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2个、省特色专业3个、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5个、央财重点支持建设专业2个、省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3个、全国机械行业特色专业4个。

    学院牢固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合作”的理念,抓住常州产业转移重点由制造业向现代装备制造业转变、培育和发展一批新兴产业集群的机遇,以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群,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实施全方位深度合作,力争使专业群与地方产业体系对接形成良性互动,学院办学与地方产业发展相互融合、伴生共长。

    学院对接常州装备制造业,建有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智能装备技术、物联网与制造业信息化、工业与艺术设计、工商管理、车辆与农机技术、电力技术等9个专业群,初步形成了以优势特色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集群优势。

    学院依托区域特色产业群,培育特色专业群,及时跟踪区域内支柱产业、重点产业、新兴产业需求的变化,优化专业群建设,在更好地为区域产业群发展服务的同时,体现出专业群自身存在的价值与特色。目前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群、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智能装备技术专业群、物联网与制造业信息化专业群是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群。

    校企伴生共长,激发合作办学引擎

    创新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学院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切入点,建立了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运行机制,通过主动对接,使学生尽快成为企业的可用人才,增强服务辐射能力,提高办学水平。

    办学体制机制持续创新

    学院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和机制改革,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校内建有江南装备制造技术产教园,校外设立校企合作工作站,打造“内园外站”校企合作平台,增强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产教园”探索“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构建了集“服务育人、服务政府、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服务社区”于一体的功能体系,是学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常州市委领导在视察“产教园”指出,“产教园”已成为产学研合作的“名片”,不仅充分发挥了育人功能,而且必将持续在提高社会效益、为地方经济服务上贡献力量。

    学院在学生实习和就业相对集中的常州、苏州、南京、苏北、浙沪等地区建立了8个校企合作工作站。“工作站”兼有“校外实训基地”、“厂中校”、“双师素质培养基地”和“兼职教师储备基地”等四大平台功能,成为学院开放办学、整合资源的重要载体。

    学院在工作站内根据合作企业的规模、效益、信誉度和校企合作紧密程度等要素,把校外实训基地按“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等标准分层建设,探索并形成校外实训基地分层建设机制。目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574家,其中五星级基地15家,全年接纳学生实习实训11369人次,保障了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

    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

    学院创新“三合一、全过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员工身份合一、学做合一、课堂车间合一,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实行工学结合。在该模式的催化下,各专业进一步延伸、拓展思路,形成了“引企入校、工学交替”、“双证融通、学做合一”、“农忙下乡、农闲进厂”、“项目引领、岗位实境”、“职业导向、课证融合”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形式。

    2008年以来,学院与久保田农业机械(苏州)有限公司、江苏常发集团、东风农机集团等农机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实现订单(冠名)培养,构建了“农闲进厂、农忙下乡”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教育部有关评审专家的肯定,并获2011年度全国机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2年,学院订单班达55个,订单培养学生数1130名。与博世力士乐(常州)有限公司、安川电机(中国)有限公司等世界500强的企业合作的订单班有11个,学生数为280人。学院订单培养覆盖的专业数和学生数逐年增加,“订单班”已成为学院促进学生实习就业的一张张名片。

    学院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率先系统开展项目课程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学院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国家精品教材两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8部,省级精品教材19部;学院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各两项。

    学院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开发了“三位一体”素质教育课程,构建了“三段对接式”创业教育模式,获得江苏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创新奖一等奖两项。

    据江苏省教育厅公布数据,学院2012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较高,就业率连续三届逐年攀升。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学院2011届毕业生就业综合竞争力全省排名第七,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相关指标均高于全国骨干高职院校及省内平均水平。2011届毕业半年后月收入为2912元,比全国骨干高职院校平均值高出206元。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得到社会和企业的广泛认可。

    师资队伍水平全面提升

    学院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化政策环境,用事业凝聚人心、激活人才,把它作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

    学院深入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四大工程,构建了“骨干引领、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

    学院积极采用“请进来”的方法,建立学院兼职教师准入机制和兼职教师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进阶机制,完善兼职教师考核制度,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兼职教师队伍。聘任兼职教师550名,建成1200人兼职教师库,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时比达44%。

    学院通过开展“百名教授进百企”活动、安排教师到双师素质培养基地脱产实践、实施假日工程师行动计划等,使每年参与持续培养的专业教师不少于20%,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得到了持续“保先”。学院有全国技术能手1个,省级技术能手5个。

    学院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通过采取规范教学管理过程、完善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制度、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和开展教学竞赛等措施,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教师优良率达到92%以上。

    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学院构建了“省、市、院”三级科技平台,打造模具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物联网技术应用、工业设计、农机与车辆工程、企业管理研究与咨询等7个科研团队,通过科研团队建设,聚焦科研优势,对接地方战略,形成技术服务特色。2010年,被评为“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

    学院与政府、企业共建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个市级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心。常州市武进区政府投入专项经费共建常州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学院携手常州东风农机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省农业装备再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积极构建社会培训平台,承担江苏省农机“111”人才培训、常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武进区职业技能培训等政府培训项目,为区域产业升级培训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院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完成了常州数控机床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发展战略及技术研究、常州物流产业现状与升级路径研究、常州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知识产权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常州创新型企业培育与支持措施研究等项目。

    学院受政府委托,联合行业企业制定标准。制定了“卓越农机技师”、“模具设计师”、“模具制造工”等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开发、完善了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题库。

    近三年, 完成常州装备制造业类企业技术服务项目248项,到账经费2399万元,获得江苏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专利107项、企业技术培训37729人次。

    立足文化育人,集聚可持续发展正能量

    润物无声,育树成林。学院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目标,全面实施“文化强校”战略。实施校园建设“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积极改善办学环境,努力建设一个“数字化、现代化、人文化”的校园,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和幸福感。

    学院以“知行并进”为校训,倡导“谦虚、好学、严谨、创新”的学风,强化“敬业、爱生、言传、身教”的教风,营造 “勤奋、和谐、求实、进取”的校风。

    学院加强质量文化建设,贯彻“就业导向,使每个学生成才;持续改进,让一切客户满意”的质量方针,以学生为中心,以顾客满意为导向,实现办学特色化、发展差异化。学院开展绩效管理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贯标工作,是江苏省首批整体引进国际质量管理标准的高职院校之一。

    学院以社团为载体,构建了红色理想、绿色公益、蓝色创新、银色技术和金色艺术“五彩”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形成品牌社团65个,开展品牌社团活动141项,评选品牌之星247人,90.3%的学生参与了各类社团活动。学院以“一团一品”、“一系一赛”、“一校一节”为载体,构建了“三级递进式”职业素质竞赛体系,固化了六大类40项赛事,吸引了80%的学生参与各项赛事。

    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技能竞赛已成为学院培育优秀人才的提升之道。自2008年,学院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连续摘金,共获得4金4银4铜。学院还获“亚龙杯”FANUC数控系统装调维修邀请赛一等奖、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省创业计划竞赛特等奖、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十佳职业之星”等89个省级(含)以上奖项。学院连续两年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优秀奖。

    学院的每一次跨越都是抢抓机遇、负重努力的结果,发展历程中的每一次闪光都饱含着师生奋斗拼搏的心血。2010年,学院启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压力与动力一同摆到了全体师生员工面前。学院上下认识到这是一个高起点、高标准、高定位的发展平台,骨干建设,不干则已、干则一流,要干出一个示范、干出一个展示、干出一个标杆。

    执著的求索是为了实现更高的目标,奋力的开拓是为了铸就更新的辉煌。学院将乘势东风,矢志不渝,用智慧和胆识履行办学使命,在实践和创新中追求卓越,力争做好“后示范”时代的示范!

分享到:
“后示范”时代 机遇与挑战并存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骨干院校建设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