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内园外站”平台 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是高职教育发展及骨干院校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学院不断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校内建有江南装备制造技术产教园,校外设立校企合作工作站,打造“内园外站”校企合作平台,增强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一批教育教学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建设“内外呼应、资源互补”的“内园外站”
校内建有“产教园”。其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学院设备投入3031万元,武进区政府投入6500万元,博世力士乐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捐赠设备价值计5347万元。园内建立了6个技术一流的实训中心、两家年产值超亿元的“校中厂”、1个国际师资培训中心、4个社会培训中心、7个技术应用中心、1个创新创业中心。在此基础上,建成了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和4个市级技术应用中心。“产教园”是学生基本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是应用技术研究的“沃土”,是科技服务与社会培训的“窗口”,是高校文化、企业文化和技术文化的“熔炉”。
校外建有“工作站”。在长三角八大区域建立了8个校企合作工作站,站内建立了574家校外实训基地、8个“厂中校”、30个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基地和50个兼职教师储备基地。每年承担了3000余名学生顶岗实习,100余名教师进基地实践,500余名兼职教师承担44%的专业课教学任务。“工作站”是学院顶岗实习和服务社会的“大本营”,是社会需求、人才培养质量等信息的“交换机”,是人员互聘、资源共享的“联络处”。
“园”是校企合作平台的核心,针对学院重点骨干专业的技术领域系统整合有限资源;“站”是校企合作平台的拓展,弥补园的空间有限、资源相对固定等不足。二者内外呼应、资源互补。“产教园”的强大功能,成为吸引政府和企业投入的主要动力;“工作站”的枢纽作用,成为学院开放办学、整合资源的重要载体。“内园外站”校企合作平台主要解决了办学资源不足、政校企需求信息不畅、技术发展滞后、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
实施“内外撬动、责权明晰”的“三方共建”
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为动力,发挥校企合作理事会统筹协调作用,推动政府、学校、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内园外站”。学院与武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武进区人民政府共建“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技术研究中心”,打造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应用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创新实验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客户培训中心”、“国际师资培训中心”等,企业以技术和设备投入为主,负责设备的维护与更新、技术的升级,产权归企业所有,使用权归学院所有;引进行业技术领先、专业覆盖面广的中小企业建立“校中厂”,主要由企业投资,学院提供一定的配套服务。
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统筹企业资源,企业提供设备、岗位、兼职指导教师、场地等,学院派出近40名专职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共同建设“工作站”。“三方共建”的建设方式,构建了利益共同体,为形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奠定了基础。
建立“内外统筹、绩效为重”的“四方共管”
组建了由179家政府、行业、企业和学院成员组成的校企合作理事会,理事会下设常州、昆山等8个区域合作委员会和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8个专门委员会,统筹协调校企合作平台管理。理事会制定“产教园”和“工作站”发展规划,政府负责平台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的考核,行业负责对服务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与积累等方面的评价,企业负责提供人才、技术需求信息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学院成立产教园管理办公室和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产教园”和“工作站”的日常管理工作。
“四方共管”的管理模式,明晰了政行校企的管理职能,确保了“产教园”的技术和设备与企业同步,保障了“工作站”信息交流畅通,为“内园外站”的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
实现“内外开放、依存发展”的“五方共享”
服务学校:利用丰富的办学资源,完善“三合一、全过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提高了社会服务能力;畅通政校企需求信息,提高了客户满意度;打造“内园外站”品牌,增强了高职教育的吸引力;服务政府:开展地方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提高劳动力素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行业:开展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和行业标准制定;服务企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开展员工培训和技术研发,推动产品转型升级,成为企业技术储备基地;服务社区: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辅导、现代生活技能等培训,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内园外站”校企合作平台实现了资源开放,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增强了办学活力,拓展了办学功能。它不仅解决了高职院校办学资源不足、需求信息不畅、技术发展滞后、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还进一步拓宽了合作建设新渠道、构建了合作管理新模式、创新了合作办学新机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内园外站”校企合作平台已经成为学院开放办学、增强活力、集聚资源的重要枢纽,成为合作育人、师资培养、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近三年,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据麦可思调研数据,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学院建成了1200人兼职教师库,聘任兼职教师550名,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时比达44%;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全国技术能手1个,省级技术能手5个。学院服务政府、开展地方产业发展战略研究12项,承担政府组织的社会培训项目51项;服务行业、开展行业共性技术研究项目15项,职业资格鉴定标准3个;服务企业、完成常州装备制造业类企业技术服务项目248项,到账经费2399万元,获得江苏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专利107项、企业技术培训37729人次;服务社区、培训人次达4729人次;服务院校、举办了全国三维数字化技术骨干师资研修班,承担了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国培项目。学院被评为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