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权这一“敏感”话题,在4月23日高职院校“后示范”发展研讨会中,再度成为热议焦点。争论者都有共同的身份:高职教育工作者;而他们的诉求也在争论后达成共识:请政府放权。
在这场名为高职院校“后示范”研讨会的会议中,参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资深高职教育专家,并未太顾及现场的教育部门官员的“面子”,大谈政府尤其是教育部门在接下来高职教育发展道路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和努力的方向。“放权”成为最尖锐的建议之一。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姚和芳便将5分钟的发言,全部围绕这一话题展开。
姚和芳亮明的第一个观点是——“我不赞同高校去行政化。”她的理由是,高职院校本身话语权就很弱,去行政化之后,没有了级别,就更没有话语权了。更令姚和芳困惑的是,去行政化之后,人权、财权、物权还是一样无法成为学校自主的权力,在发展中,处处受限制。
对人的管理上,姚和芳说,现在,大部分省份对高职院校的人的管理比较死,甚至已经不仅仅是管编制,还管到人头了,“管得太细了”。
姚和芳把已经验收过的所有的示范高职院校的材料看过一遍后发现,现在高职院校存在的第一大问题还是师资队伍的问题,而按照政府对高职院校人才队伍的管理方式,“我们想要的人才进不来,哪怕坚持要进人,也要做计划,要报批、审核,半年都下不来”。
“财”的自主权,也是困扰姚和芳的一大问题。“政府管得特别的细,你要买一个东西,首先要做计划报批,有时候年底还有很多事情做不了。”姚和芳说,参加全国很多的示范(骨干)学校的验收时,她了解到,因报批手续繁杂,很多学校很多时候完不成任务,严重影响学校的项目建设和发展。
在“物”的管理上,姚和芳体会最深的是政府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过度接入。“高职这一块跟经济社会服务是最紧密的,现在新产业不断的涌现,现在专业设置的权限如果要层层报批的话,我们要跟上产业的发展是很难的。”姚和芳建议,政府能不能探索出一种好的机制,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企业提出备案。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袁洪志则在会上呼吁,应该增强高职院校招生自主权。“现在,自主招生在国家示范学校、骨干学校都开展了,对于服务于区域的学校在本省招是可以的。”袁洪志说,但是,作为服务于行业的学校,特别是服务一些特殊行业、艰苦行业的学校,“我们希望能不能做工作扩大到外省,就是能够跨省自主招生,当然这个壁垒可能还是比较大的。”
袁洪志进一步说,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有的专业主要服务于煤炭行业,在内蒙古、山西等煤炭行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有很多学生愿意到我们这个院校来,但是他们来不了,他们必须要通过高考渠道,而这个高考渠道连跨省的计划都是受限制的,在每个省只能放几十个计划,有时候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冯渊对招生自主权的期待更具体:全日制高职院校生源能否向企业在职职工开放,满足企业技术和管理骨干自身进修提高的需要。而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曹根基则简单罗列出了最盼望的自主权——人权的下放,分配权的下放。
对与会专家围绕自主权提出的建议,出席会议的教育部官员也作出正面回应。“放权是趋势。”教育部职成司高职高专处处长林宇说,现在都强调高校办学自主权,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当中,很多学校实际上是存在等和看的心态。
林宇说,一方面,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效率很高,但反过来讲,学校的自主性不足,“这跟高职发展的程度低、时间短有关系。但是,示范高职院校作为领头羊,在如何发挥学校的自主权上,应该比其他学校做得更好。
“本届政府说得很清楚,要减少行政许可,要向地方放权,要加强省级统筹。”林宇透露,教育部现在正在研究关于加强地方教育统筹的指导意见,以后很多权力都会放到地方去,而作为高校自身,“如何去规划自己的发展,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学校自己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而不仅仅是等着看上面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