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职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经济发达省份,高职教育是怎样的发展概况,在此次高职院校“后示范”发展研讨会前,记者就此专访了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
江苏高职应“高原”与“高峰”并举
中国青年报:江苏高职是怎么样一个规模,您如何评价近几年江苏高职的发展?
丁晓昌:江苏现有独立设置高职院校82所,其中国家示范(骨干)院校15所,省级示范性院校20所。江苏高职教育与全国一样快速发展,取得辉煌成就,为中国经济腾飞作出重要贡献,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
当前高职教育发展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时期,既面临良好的机遇又面临艰巨的挑战。以3D打印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对现代制造业提出巨大的挑战。制造业将逐步摆脱对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的依赖,转向对科技的依赖。随着中国劳动力的下降,中国的“人口红利”将被“人才红利所取代”,制造业之争就是教育之争,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迫切要求加快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赋予了高职教育新的重大历史使命;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迫切要求高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也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因此,江苏高职也应加快高职教育自身的转型升级,尽快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力;同时,要继续发挥示范院校的引领作用,“高原”与“高峰”并举,打造一批无愧于我们伟大时代、具有世界水平的领军高职院校。
江苏高职发展可以总结出“苏南模式”
中国青年报:高职的办学思路必须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江苏把这个口号落到了实处。我国地方经济发展里面有一个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在高职领域,我们可否说高职办学里面有一个“苏南模式”?
丁晓昌:你说得对。江苏高职的发展特点可以总结成江苏高职“苏南模式”。高职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形式,高职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透视出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特性。
特别是在苏南,高职院校几乎都是县办,几乎每个县都有一所甚至几所高职院校,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几乎都是县里拿出财政来支持办学——县里有这个观念,也有这个能力。
从经济上讲的“苏南模式”,是以集体经济为主,苏南地区采取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的方式。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出资办企业,并由政府指派所谓的能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这种组织方式将能人(企业家)和社会闲散资本结合起来,很快跨越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实现了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的领先发展。目前,在江苏,大概在七八年前就开始借鉴温州模式开始改制,把好多村办企业卖给私人,大家分股,逐渐改造过来,现在江苏产业结构基本是三三制,国有三分之一,民营三分之一,外企三分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民营逐渐壮大,超过了国有和外企。
所以,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下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可以总结为两个特点:一是与当地的产业发展的需求高度吻合;一是每所高职院校背后都有强大的政府影子,无论是人财物等方面都得到扶持。
另外,江苏高职的苏南办学模式,其校企合作与生俱来——企业直接参与办学。若干年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没有传统的系科之类,而是企业一起来办学校,学校就是工厂。这个学校办在县里,直接以企业命名,定位很准,学校就是培养班组长,非常实在,受到当地企业的欢迎。
高职“苏南模式”国际化值得关注
中国青年报:江苏高职“苏南模式”的很大特点是县办,那是不是会局限这些高职的办学视野?
丁晓昌:这个问题提得好。其实,高职苏南模式并不全是县办。苏南高职结构多样化,有企业办的;有台资办的;有县里财政资金办的。
高职的苏南模式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国际化。江苏高职的国际化有几个数据:从省份来讲,高职中外合资办学项目是全国最多的;从高职招留学生人数来看,也应该是全国最多的。比如高博软件学院的留学生接近三百人。
这些跟江苏省教育厅明确提出国际化的要求有关。我们明确要求,一个学校起码要有两个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而且这个合作方要比学校层次高。为了激发思想,开阔办学视野,我们近年跟芬兰、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合作举办了很多论坛,全是定位在高职。
中国青年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职教中国梦”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我们要把做世界一流高职”喊出去。您觉得高职走国际化路子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
丁晓昌:首先高职建设的标准不再是国内竞争,一定要放到世界大舞台上来竞争。办本科层次以上的世界一流大学,我们目前可能还没有这个底气,但是高职层面可以,因为有条件了。目前,我们培养的人才可以提供给国际企业集团,在苏南,有很大部分高职毕业人才都到世界500强企业工作了。因此,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借鉴国际经验到走符合自己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才是高职先进的办学理念。
其次是大胆走出去办学。比如说无锡的红豆集团,到柬埔寨进行经营活动,学校也跟着走出去到柬埔寨办学,为当地提供合格的劳动力——因为当地学校不足以为我们的企业培养劳动力,就由我们的学校走出去培养。
当然,办出世界一流高职还任重道远。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的过程中做优做强。要求高职院校要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实现世界一流“高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