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5月13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政府补贴建大棚,菜农依然不愿意种菜

呼和浩特菜价居高不下求解

本报记者 李玉波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5月13日   05 版)

    “一斤豆角6元钱、黄瓜5元、西红柿4元4角、香菜7元钱”,这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3月份一天的菜价,高得“老百姓快吃不起了”。

    为了解决老百姓吃菜难、吃菜贵的问题,从2012年开始,呼和浩特市大力打造“菜篮子”工程,发展蔬菜种植基地。截至2012年年底,呼和浩特市7个旗县区共有30多家企业或合作社承担蔬菜基地建设任务,建成蔬菜大棚近4万亩。

    “呼和浩特市70%多的蔬菜靠外运,市内的菜价比全国的平均价高很多,‘菜篮子’工程是惠及民生的好事,可农民不愿意种,建好的近4万亩蔬菜温室大棚部分闲置。”内蒙古马铃薯协会会长、呼和浩特市保全庄蔬菜批发市场负责人周文毅说。 

    农民不愿意回收蔬菜大棚

    呼和浩特赛罕区黄合少镇添密湾村新建蔬菜温室大棚180座,占地700多亩,2012年建成的蔬菜温室大棚已完成总量的近一半。按照合约,部分大棚建成后,该村村民就应该回收大棚,可到了今年4月,却没有一户村民接收温室大棚。

    “目前,村委会、企业与村民在落实相关政策中产生了矛盾和分歧,大量的农民对温室回收有抵触情绪,眼看大棚蔬菜种植农时已到却没人回收,承建企业与村委会却毫无办法。”承建添密湾村蔬菜温室大棚基地项目的内蒙古永冠建安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高伟说。     

    在高伟的印象中,呼和浩特市规模化推进蔬菜种植保护地建设的时间开始于2012年。这一年,在相关配套资金前期注入的激励下,众多企业介入蔬菜基地建设。市政府要求2013年6月底前蔬菜温室大棚基地项目全部竣工,后半年新种蔬菜上市。

    添密湾村村委会主任高计生说,企业建成部分温室大棚后,村民不愿回收大棚、不愿种菜。对于原因,高计生认为主要是农民无法承受购棚费用。

    高计生说,目前正在与村民协商购棚事宜,但有半数以上的村民不签回购合同。在村民与企业相持不下的时候,企业又遇到了资金短缺的困扰,大棚建设进度受阻。

    “在添密湾村新建的标准温室大棚每座建设成本10万多元,来自政府层面的补贴资金不能完成蔬菜大棚的建设,所短缺的资金靠企业自筹。”高伟说。

    据记者了解,按照前期规划方案,建一个净生产面积为1亩的标准的高效日光蔬菜温室大棚,政府补贴3万元,在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又给予管路配套资金1万元,每个高效日光温室提供贴息贷款3万元,贷款期限为3年,利息由市财政解决,村民需要拿出3万多元回收大棚。

    在高计生看来,如何确定企业与村民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难点。他说,当前没有可行方案让村民无偿或廉价拥有温室所有权。而银行的贴息贷款只对土地拥有者,不针对企业,企业拿不到贴息贷款,将直接影响蔬菜保护地项目建设进程。

    “现在已经投入了1000多万元的建设资金,如果村民放弃种植,解决承建企业资金困境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企业自主经营,二是向外租赁。”高伟说。

    对此,高计生认为,按照相关规定,温室建成以后可以租给农民经营,企业也可以直接雇佣农民经营。“去年被征地村民每亩拿到了500元的补偿”,高计生称,今年的补偿为每亩700元,征地补偿由村委会出支。他透露,这是一笔沉重的负担,下一步,如果没有其他办法,村委会将统一向外租赁大棚,确保6月建成的温室都能够种上菜。

    “去年年底建成温室大棚70多个,雇佣农民种菜,没人种,租赁给村民,没人干,后期,建成的大棚上面的塑料薄膜被人为地破坏了,企业又损失了不少钱。” 高伟说。

    据记者了解,被征用了土地的农民不同意与建设者成为租赁和雇佣关系,农民一方面在不出资的情况下不愿放弃对拥有大棚所有权的诉求,声称大棚租赁权属于土地所有者,另一方面要求拿到2013年征地补偿。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蔬菜局局长南羊换说,添密湾村的项目建设者是村委会引进的,对招商的细节不是很清楚。他说,目前添密湾村日光温室基地项目已获得补贴到位资金600多万元。对于村民不愿意回收温室大棚的情况,他称,目前赛罕区全部在建项目上,都存在这一问题,目前正在设法解决。

    种菜辛苦不挣钱

    按照规划,2012年~2015年,呼和浩特要新增蔬菜保护地16万亩,其中高效日光温室占70%,塑料大棚占30%。力争自给蔬菜总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四季蔬菜供应均衡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为增加当地蔬菜上市品种和数量,提高蔬菜自给率,呼和浩特重新对农户单个蔬菜种植户进行整合,重点发展温室和大棚蔬菜种植专业村和专业乡,但在蔬菜保护地设施建设整村推进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出现了,一方面是大量新建成或即将建成的温室大棚基地,一方面老旧的大棚废弃和建成的大棚闲置现象日益严重。

    添密湾村蔬菜大棚种植户杨恒志告诉记者,即使没有租赁费,每年种植三茬蔬菜,每亩毛收益也超不过两万元,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种菜了。 

    他说,今年,他家大棚第一茬种植豆角,第二茬种植西红柿或黄瓜,第三茬种植菠菜、小白菜等叶类菜,如果赶上市场好,收益大概为:豆角收入1万元,黄瓜、西红柿收入6000元,叶类菜收入2000元,总收入为1.8万元,刨除种子、育苗、化肥、人工等费用,种菜挣不了多少钱,更比不上外出打工挣的多。

    杨恒志说,目前对种植户来说,一个最大的问题是销售渠道不畅。他说,尽管种出来的菜不愁卖,但往往卖不出好价钱,菜贩子从地头拿菜到进入终端市场,一般要经过菜贩子、零售市场等环节,菜价要翻两倍,有的要翻4~5倍。杨恒志举例说,比如青椒,去年地头价是每斤1.4元,而在蔬菜店、超市等终端市场,卖到消费者手里每斤价格上涨到近6元,种菜者得不到应得的利益,大量的利润被菜贩子赚了。

    事实上,除去种菜收益不高的影响,集中连片的产业化布局已使小规模蔬菜种植区内的大棚遭到废弃。在黄合少镇五路村,村民金永红说,目前,村里有一批蔬菜大棚因没有人种植几乎全部废弃。

    中国青年报记者看到,五路村40多栋大棚,只有3个大棚正常种植,其他不是废弃了就是种上了玉米。

    “种植一个1亩大的蔬菜大棚,最少得投入两个劳力,如果每年能种植3到4茬蔬菜,品种选择对了,弄好了一年能挣1万多元。如果选不对品种,赶不上节令,保本就不错了。”金永红说。  

    添密湾村大棚种植户杨恒志回忆,早年规划建设的近郊蔬菜基地,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大,被大量征用,目前在城市近远郊的乡村,先前建起来的大棚80%以上在出租。

    在黄合少镇合林村,记者了解到,现有的蔬菜种植大棚被村民大量转租,当地村民几乎没有人涉足蔬菜种植业。在合林村,当地村民出租一个大棚,可获得3000~4000元的租赁收入。而来自乌兰察布丰镇的转包者牛瑞对记者说,自己租了两个标准大棚种菜,每个大棚租金4000元,每年的毛收入不到4万元。

    “合林村现在大部分大棚种植的是蘑菇和花卉以及草莓,单纯种菜的很少。”牛瑞说。

    在呼和浩特金河镇东讨速号村,已建成多年的几十栋大棚80%闲置,少量大棚种植有油桃和葡萄,真正种菜的大棚少而又少。

    当地村民刘小小说,这里大量的大棚都在寻求转租对象,当地人没人愿意种菜,嫌种菜辛苦、累人、不挣钱。

    流通环节应让利给菜农

    近日,记者来到呼和浩特市东瓦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记者与一名菜贩子攀谈起来。

    菜贩子叫李宇,他从老家河南开封收购了一车洋葱运至呼和浩特贩卖。他给记者大致算了一下此趟收入,除去收购支出、运输费、进场费、摊位费、吃喝费,应该能挣3000多元,行情好的时候他一个月能跑四五趟,在呼和浩特市卖菜能挣一笔好钱。

    2011年,李宇来到呼和浩特打工,发现呼和浩特的菜价要比河南开封高很多,而且这里的菜一天一个价。

    他说,这个季节开封当地的洋葱每斤不到0.6元,而此时呼和浩特葱头的批发价为每斤近0.9元,甚至更高,再通过菜贩子卖到蔬菜店,最后到消费者手里就更贵了。

    周文毅透露,由于呼和浩特市郊区一个个蔬菜种植村的消失和后期村民种菜的积极性不高,蔬菜供应全年平均70%靠外运,高的时候能达到85%以上。在蔬菜销售的流通环节上有许多黑幕,比如菜霸,比如销售时要给市场或大的销售用户回扣等等,额外增加的费用都加在了菜价上,最后转嫁给了消费者。

    对于抑制菜价大幅上扬,提高菜农收入的问题,周文毅说,蔬菜种植和市场发展需要政府参与。要有一个稳定的机制,使市场与菜农成为长期稳定的利益共同体,把流通环节的利润让给菜农,平抑菜价。

    据了解,目前,美通无公害农产品物流中心、东瓦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惠东农贸市场等呼和浩特蔬菜批发交易市场,与山东寿光、北京新发地等大蔬菜市场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本地菜产销旺季时,很难进入市场,当地菜农的利益得不到保证,没人愿意种菜,大量大棚闲置。

    周文毅建议,政府应把大的蔬菜市场与蔬菜种植基地对接,专门营销当地菜,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一是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村民的种菜积极性;二是能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进入市场的蔬菜价格。

分享到:
税务部门与地产商掰腕子 土地增值税何去何从
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人不了解PM2.5
呼和浩特菜价居高不下求解
为1083名孤儿圆梦
中国华电发布国内首份分布式能源报告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