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杨洲都不敢回忆在夹金山的悬崖下搜寻张磊遗体时的场景。
杨洲和张磊同为四川铁投集团路航公司丹巴项目部员工,远离家乡,常年扎根高原,从事水电站建设工程。他们朝夕相处,称得上是好兄弟。
4月20日上午9时,在芦山地震发生一个小时后,张磊所在的公司成立了以丹巴项目部为主的抗震救灾突击队。重型机械是抗震救灾的重要装备,在道路疏通、废墟救援中必不可少。
装载机手张磊第一个举手,主动请缨前往灾区抢通道路。他是项目部技术最好的装载机手,因此,他被安排在抢险突击队的最前面。
按照抢险救灾的统一部署,抢险突击队从小金县向重灾区宝兴县挺进。小金县到宝兴县必经210省道,该路段翻越夹金山,海拔高、道路崎岖,因地震道路严重受损。
当时,宝兴县道路、电力、通讯全部中断,几乎成了一个“孤岛”。只要打通任何一个通道,对重灾区的受灾群众都是一个希望。
张磊与同事们一边清理沿途塌方危石,抢通道路,一边向灾区挺进。他们要用最快的速度打开一条生命通道。
当天晚上9时许,在抢通至夹金山海拔为3500米的一段公路弯道时,张磊所在作业处突遇山体坍塌。他的装载机由于位置靠前,被山上滚落的巨石击中,装载机一下子坠入约300米深的悬崖。
夜晚的光线很弱,加之夹金山复杂险要的地势,工友们找到张磊时,已经是第二天中午12时,距离事发已经过去了15个小时。
找到张磊时的惨烈情景,杨洲已不敢去回忆。同事们打电话给张磊的母亲,委婉地告诉她张磊在抗震救灾中受了伤,想把她接到成都来看看儿子。但是母亲似乎已经觉察到儿子遭遇了不测,当时就瘫坐在了地上。
就在临行前,张磊还和远在四川南充老家的父母通过电话,说自己要去芦山抗震救灾。从西藏林芝退伍回乡的父亲,对儿子的行动十分支持,他希望儿子能够像军人一样,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没想到,这一通电话竟是张磊留给家人的最后遗言。而蛇年春节一家人的团聚,居然成了今生的永别。杨洲再也见不到这位“生活极为简单的”好兄弟了,“他不喝酒,不打麻将,喜欢在手机上看看小说。除了工作,平时的娱乐生活极少”。
几天前,有记者找张磊的同事要一张他生前的照片,大家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张张磊和他3个月大的儿子的合影。
不过,他对同事却很耿直。同事小王注意到,这位很少抽烟的年轻人,买的烟却不少,原因他经常给同事们散烟。
他对待工作的劲头也广受称赞。“他的技术非常好,干活儿也勤快,一叫就应。有时候手头的活儿没干完,还自己加班继续干。他做事也非常积极,为人也很热心。”杨洲说。
张磊和杨洲一起经历了去年6月的一场洪水。当时,俩人所在的项目部位于一块河滩地中,地势低洼,只比河床高出2到3米。洪水漫过了项目部与河床之间的便道,情况十分危急。张磊和几个工友摸黑将一袋袋沙石摊铺在便道上,把便道加高了一米多,这才阻止了洪水对项目部的侵袭,保护了项目部100多人的安全。
“当时非常危险,大雨瓢泼,灯光昏暗。一旦滑入河床,后果不堪设想。” 杨洲回忆说。
人们很难将厄运同一个阳光、朴实、热心肠的小伙子联系起来,但波云诡谲的命运之神却在顷刻间将这个年仅25岁的青年和他的家庭推入了悬崖之底。
4月27日上午,在举国上下为芦山地震遇难的同胞哀悼之时,抢险英雄张磊带着未完成的遗愿在成都一座火葬场内化为一抔灰烬。
张磊的勇敢得到组织的认可。他所在的四川省国资系统授予他“优秀共青团员”称号,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省青联随后向张磊追授 “四川青年五四奖章”。
5月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评定张磊为烈士。
实习生 杨瑞 本报记者 王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