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数月,原本姓名不详的“廖厂长”已经成为一个温暖的符号。
如今,名叫廖群洪的廖厂长与财经作家吴晓波联袂组建了“廖厂长·吴晓波青年创业”公益基金,来帮助那些“在前进路上需要扶一把的年轻人”。
去年9月21日,吴晓波轻敲键盘,将一篇《只有廖厂长例外》的博文上传到吴晓波频道,揭开了一段尘封往事,也引发了一场“寻找廖厂长”、“呼唤廖厂长”的热潮。
26年前,改革开放的第11个年头,复旦大学新闻系的4名大三学生想去南方考察,组成了一支“上海大学生南疆考察队”,但到临行前一个月,经费还差一大块,他们一筹莫展,这其中就有吴晓波。
突然有一天,他们意外收到一份来自湖南娄底的快件,一位当地企业的厂长来信说,他偶尔在上海的报纸上得知了考察队的计划及窘境,他愿意出资7000元赞助“南疆考察队”成行。
当时,大学毕业生的基本工资才70多元。7000元的资助,让吴晓波他们“狂喜,甚至难以置信”。这是廖厂长在吴晓波生命中的第一次亮相。
在湖南娄底,另一段令人铭记的故事也在上演:就在廖厂长为吴晓波4人汇去7000元后不久,廖厂长的妻子邬玲需要360元去成都旅游,最后廖厂长批了300元,但让妻子向财务写了张借条。“他说给吴晓波7000元,是支持理想和情怀,天经地义;我要去旅游,那是浪费,所以即使60元都不肯多给。”这件事,让邬玲耿耿于怀。
现在,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找寻,廖厂长被聚焦在了镁光灯下。在洪江古商城的见面会上,廖厂长说,那个时代充满激情,大家都将国家和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而他只做了一件平凡的事情,却被一颗真诚的心牢记在心底。
经历过这场全国找寻后,廖厂长开始了助力青年人创业的公益事业。
吴晓波记得和廖厂长重逢时的对话。“他先问我要抽烟吗?随后说,他也要捐助100万做公益。”做公益不易,吴晓波心中对廖厂长的敬佩又加重一分。
谈起做公益的缘由,除了激情被点燃外,还有另一个原因埋藏在廖厂长心底:“我创业过很多次,但并不成功。在创业走入低谷时,这种渴求被别人拉一把的苦楚,我深有体会。”
他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决定“给年轻人一张网,教会他们捕鱼的技巧”。他要做的有很多,除了出资100万外,他还需要吸引热心公益的朋友一同加入,建立专家顾问团,选出被帮扶的年轻人,并给这群茫然却有理想的稚嫩青年以有效指引。
他还在用另一种方式继续书写暖人的好故事。
在200公里开外的常德桃源山丘上,廖厂长同合伙人一起经营着数万亩的油茶林,孕育着“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田园城镇梦”。平常时日,有40多位村民在这片林地里打药、除草、上肥。用人高峰时,这片油茶林需要2000多个劳力。
“我们现在拥有3万多亩的油茶林,还和很多农户和农村合作社签订了协议收购油茶共计3万多亩。”廖厂长的合伙人李学文介绍说,他们期望用一种产业吸引年轻人返乡,带动山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50岁的周春梅和丈夫原本在广东打工,因茶树林的开发回到了家乡。她在茶树林工作,丈夫买了台拖拉机运肥料、拉树苗。62岁的谭佰勋算了一笔账:以前全家人守着6亩水田,一年总收入5000多元,在茶油林工作后,每人一个月就能挣2400多元,家中电器多了,两层小楼也盖好了。李学文的账本也很清楚——3000多个家庭将因6万多亩茶树林受益。
廖厂长说:“骨子里的东西是改变不了的,现在我做着自己能做的事情,希望更多人的人生轨迹因此改变。”这是廖厂长更具象的家国情怀,也是他新的“中国梦”。
本报记者 洪克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