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有了电线就好,万万没想到有巡线工人如此辛苦;以为没有考试,万万没想到每件工作都是考试;以为管好自己就好,万万没想到处处都是责任。雪域高原上奔波着电力天路建设者繁忙的身影,抗灾抢险一线书写着电网人无言的奉献……
近期,一部由国网成都供电公司青年员工主创的微电影被上传到网络后,迅速传播开来,短短两天时间点击量超过10万,截至目前已突破150万。这部备受瞩目的微电影——《万万没想到之我是国网新员工》,以轻松戏谑的表现手法和夸张搞笑的台词剧情,道出了电力工作者的艰辛和付出、成长与感动,而这种“接地气”的方式,最能引起当下青年的广泛共鸣。
职场菜鸟VS编剧能手
“毕业西财大,留学英格兰”的她是亲朋好友眼中无可非议的高材生。成长在繁华都市,习惯于穿梭在摩登高楼间,未曾想到入职后却被“发配”金堂——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山水小县城。她就是电影编剧、职场菜鸟陈江。
和许多90后女孩一样,陈江开朗、时髦,喜欢上网,热爱喜剧。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互联网上看到了一部名为《万万没想到》的网络热播喜剧,立刻就被该剧深深吸引,从此变成了该剧的粉丝。彼时,陈江正在轮岗实习。与入职前的无数期待、假想不同,她发现这个职业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风光、霸气。更多时候,她看见同事们不是正在加班加点的路上,就是灰头土脸从山上往回赶。理想与现实发生着激烈的冲突,而每一次碰撞都刺激着她的神经。陈江也在不断地调整心态和点滴积累中,对电力这份工作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电力青年的奋斗故事!创作的灵感便在心中生根发芽:为什么我们不能拍一部属于我们电力年轻人自己的《万万没想到》呢?接下来的时间里,陈江细心观察同事的工作点滴,经常和同期入职的同事讨论,同老员工沟通,试图找到剧本故事与基层电力工作最佳的结合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找到了“大锤”,一个在一线班组摸爬滚打了两年的员工。90后的她一鼓作气,用活泼戏谑的语言写下了这个有些好笑、有些呆萌、又有些感人的电力新员工的故事。
理想丰满VS现实骨感
“毕业西交大,手拿双学位”。与每一位刚刚从象牙塔走进职场的毕业生一样,故事中深受大家喜爱的主角,那个有点自负的“王大锤”初入职场时自我定位也颇高,对即将从事的工作、个人的前途抱有许多小幻想。从接到录用通知的那一刻起,就热血沸腾、跃跃欲试,凭空做着大展拳脚、一鸣惊人的美梦。
然而,故事却在这里巧妙地设计了一系列冲突:与想象中衣着体面、出入高档写字楼截然不同的是,入职第一天“高材生”大锤竟然被安排去巡线,跟着不苟言笑的师傅做着诸如拧紧螺丝钉、巡视杆塔、除草之类的“苦力”。这完全超出了大锤对于“电力”工作的预期,体验着上天入地的同时,愈发摸不着头脑。这个心浮气躁、急于施展才华的呆萌男孩游走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制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笑料。
“师傅爬杆的时候真是很感动,加油。我也是一名国网一线员工。”“看了这微电影,让我对电力工作者有了些了解,于我想象而言,也确实有很多的万万没想到啊!”从网友留言可以看出,这部微电影能够引起系统内广大青年员工认可的原因,并不是其诙谐的风格和夸张的搞笑。在一系列冲突发生后,大锤虽然心怀疑惑,却没有自暴自弃、自我放纵,反而坚信一切冲突的发生都是因为师傅想要格外给自己磨练,让自己能够更快地成长起来。这个呆萌大男孩在面对挫折时所表现出的乐观和积极,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坚定和自省,正是广大电力青年真实的写照。让这部微电影倍受关注的原因,是感动、是共鸣、是无数颗年轻的心之间的惺惺相惜。
立足“微”视角VS成就“大”梦想
微电影的成功是青年员工才华的彰显,更是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创新青年员工培养方式的大胆实践。该公司长期大力推进党建带团建体系建设,注重青年员工青年员工培养与专业人才储备,拓宽其职业发展渠道,开展青工综合素质大赛,推动青年创新创效,实行“雏鹰计划”,2014年,该公司举办“三微”作品创作大赛,鼓励支持青年员工积极尝试用镜头发现美丽、用文字记叙故事、用影像诠释卓越,以“微”作品传递出正能量。《万万没想到之我是国网新员工》正是从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的代表。
片中的“王大锤”是广大电力新青年的缩影,他们怀揣着成就事业的梦想,经受风雨的历练,渐渐明白激扬的梦想终将沉淀成奉献的力量,奋斗的青春终会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光芒。
正如片中所说,“勇担社会责任,奉献铸就辉煌,想一想,还真有点小激动”。(聂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