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5年07月2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本刊特稿

勇于自我革新:注重解决突出问题

郗杰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7月20日   02 版)

    编者按

    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的召开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的全文刊发,是一件意义非凡的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对党的群团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必须充分肯定,同时必须解决存在的问题,特别要重点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增强自我革新的勇气。这段话,颇具力度,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更是要求。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把握共青团工作的新机遇,应对新挑战,更好地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前行?我们要在学习贯彻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和落实中央文件上,下功夫,出实招,求实效。

    《思想者》现刊发4位学者的学习解读文章,以飨读者。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对党的群团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必须充分肯定,同时必须解决存在的问题,特别要重点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增强自我革新的勇气。这段话,颇具力度,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更是要求。我理解,这里有三层含义:一是要有勇气;二是要自我革新;三是要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

    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后进。一位哲学家说过:“勇气就是一种坚韧——正因为它是一种坚韧,才能使我们具有任何形式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战胜的能力。”习总书记所说的“勇气”,也包含了这个含义。对于具有90多年辉煌历史的共青团来说,自我革新确实需要勇气。这勇气来源于对党的事业的高度忠诚,来源于人民和青年的热切期待,来源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刻召唤,来源于时代发展潮流的奔涌向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是在实践中不断前进的。其基本特征是各群团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与团结服务所联系群众、依法依章开展工作相统一。作为与党有着特殊政治关系的共青团,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能否继续当好助手和后备军,能否竭诚服务青年,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最广泛地把团员青年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是我们查找、分析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自我革新的标准和要求所在。

    对照起来,我以为,共青团只有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切实加以革新改进。

    ★共青团干部要由在岗的“过渡”观念向树立“担当”意识转变

    共青团在党所直接领导的群众团体中,是唯一有年龄要求的,它保证了共青团朝气蓬勃、面向未来的青年特性。但也会使一些团干部产生“过渡”观念,在团的岗位上不太安心,对团的工作缺乏长远谋划,容易有短期行为。《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指出:“群团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群团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是党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奋斗的重要法宝”,将群团工作的重要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这项被党视为“重要法宝”的“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每一名在岗的团干部都应树立“担当”意识,努力做到“在岗有时限,尽责无保留”,让青年高兴、让社会称赞、让党政满意,用奋斗与成长书写这一段团干部经历的光荣档案。同时在制度层面,应规定共青团干部特别是县以上地方(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任职最低年限,保证共青团事业的连续性。还应严把团干部的“入口”和“出口”,防止和减少“跳棋”干部,克服眼盯官位、作风浮躁、只求表面热闹,不求长远实效的不良倾向。

    ★共青团组织建设要由形式覆盖向组织和工作双覆盖转变

    据团中央组织部公布的全国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共有共青团员8821.9万名;共有基层团组织387.6万个。但从组成结构上看,大多是按行政区划,依托基层单位建立的组织。下一步应按中央要求,进一步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成员发展、联系群众、开展活动的方式,立体化、多层次扩大组织覆盖,重点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城乡社区等领域和农民工、自由职业者等群体延伸组织体系,基层组织特别需要在“覆盖主体的有效建设”“覆盖内容的有效供给”“覆盖主客体间的有效互动”三个方面实现创新和突破。

    活动,是共青团开展工作的一项重要方法。但开展活动不是共青团工作的全部,特别是团的领导机关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思想指导、调查研究、典型推广、政策保障等方面,要给不同层级的团组织特别是基层留下“自转”和创新的空间。

    ★共青团服务青年要由“有意愿”向“有能力”转变

    青年是最活跃的社会群体,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当代青年的群体结构、时代特征、多样需求对共青团服务青年的工作提出了挑战。面对广大青年的身心健康、教育培训、就业创业、恋爱婚姻、社会参与、利益表达和权益维护等诸多方面的需求,共青团应该和可以做哪些事,应具备哪些能力,这是必须要回答的课题。应该看到能力不足是共青团服务青年的瓶颈之一。我们必须始终将能力建设作为共青团的一项根本建设来抓,常抓不懈。

    同时,共青团引导工作要由“有意义”“有意思”向“有效果”转变。目前,共青团工作比较注意积极适应时代发展和青年变化,努力探索运用新媒体和文化、艺术、时尚等路径开展工作,使团的工作和活动更为广泛而深入地融入青年。但使“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有趣,青年乐于接受,做得还不够,我们必须重视其是否“有效果”,避免刻意追“新”求“异”,而忽视思想引导实效的情况。共青团要旗帜鲜明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批评错误观点、不良风气,敢于发声,及时发声。

    对共青团工作的评价要由单向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要改变主要由上级评下级的基本状态。团的工作要由三个方面综合评价:一是党政领导;二是社会各界;三是青年群众。现在团干部普遍重视第一种评价,无视第二种评价,轻视第三种评价。其实第二、三种评价更真实、更客观、更重要。要建立听取三种评价,特别是第二、三种评价的机制。比如,建立团员青年对青年工作的定期评价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等等。共青团组织是政治组织,也是青年组织,更是社会组织。这个组织发挥作用如何,团的干部如何,不能只有内部评价、封闭评价、自我循环。

    共青团还要了解政府职能转型的要求和状况,主动上门求事,短期与长期并举,从短期任务到长期项目及承接部分职能,团中央及地方团组织似可制定承接政府相关事务工作指南(包括可选方向、领域、项目、任务等),定期或不定期发布,促进实现承接政府相关青年事务的常态化、规范化。

    ★加强共青团工作的专业化建设

    以往对团干部有“万金油”的说法,这一方面是指团干部要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学会应对多种任务,另一方面也说明对团干部缺乏专业性的要求,或认为团干部不需要有什么专业要求。

    实际上,共青团工作既是党的群众工作,也是社会工作、社会事业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因此,除了必须学习党的大政方针,团干部也应有专业性的要求。要促进团干部特别是专职团干部对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等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把握。当然,不同行业、职业中的团干部也要有掌握本行业、本职业的知识。团干部特别是专职团干部应提高对共青团工作专业性要求的认识,学习补充有关共青团、少先队的历史,青少年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有关青少年的政策、法律法规,国际青少年工作的做法和经验,以及对当代青少年群体状况和特征的把握,等等。

    此外,还应促进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青少年工作队伍,如少先队辅导员、社区青少年事务(法律)工作者、青少年活动场所(少年宫)的专业教师及管理者,等等。共青团在这些职业化队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方面,力争发挥更充分的作用甚至主导作用。青年志愿者队伍是共青团事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对这支队伍的组织、培养和使用也应提出专业性的要求,使他们的奉献中既包含可贵的精神品质,也包含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促进青少年事业的法治化进程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强化群团工作法治保障,提高群团工作法治化水平。共青团干部要认真领会文件精神,规范自身行为,注重制度创新,加强自身工作的法治化建设,同时积极推动我国建立有关青少年的法律体系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法治化的进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相继出台、施行并不断修订完善,一些有关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等也在不断补充。比如,有关未成年人的监护责任,未成年人犯罪前科封存,留守、流动、流浪儿童的权益保护,性侵女童犯罪的惩处,等等。但是,有关未成年人福利、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家庭教育、青年就业创业、青年社工队伍建设、青年志愿服务等方面,仍有不少法律空白。

    因此,共青团在促进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和青少年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完善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共青团不但要建立常态化的反映青少年意愿,代表青少年的利益的渠道和方式,还应针对具有普遍性、长远性的青少年问题,适时提出立法建议,促其进入立法程序。比如,当年《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制定,共青团就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目前,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未成年人福利法、青年创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似可优先考虑,加以推动。

郗杰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07月20日 02 版

勇于自我革新:注重解决突出问题
与时俱进:把握共青团政治性内涵
群团工作的根基在“群众”
党史上的“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