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阿拉木图以4票之差败给北京张家口,未能取得2022年冬奥会主办权。看微信朋友圈里有人说,阿拉木图如何能跟我们大北京相比,我轻轻一笑,呵呵,世界很大,果然需要多出去看看。
如果单从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角度,客观地说,我很喜欢阿拉木图:安静,干净,有传承,有内涵,且空气中一直弥漫着草的清香。由于是公务团,一到当地,团长就嘱咐我们:大口呼吸就好,不要提北京的雾霾。
阿拉木图,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陌生了又陌生的城市。去前在百度上查了查,只知道它是中亚第一大城市,是中亚的金融中心。阿拉木图始建于1854年,早在公元10至14世纪,就已成为中国通往欧洲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手工业和农业中心。在1929年到1991年之间,它是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府,苏联解体之后,在1991年到1997年之间它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首都。虽然1997年迁都阿斯塔纳,但阿拉木图作为国家科学、文化和经济中心的地位仍没有改变。
文化浸在城市的骨子里
在阿拉木图,接待方哈萨克斯坦记者联盟安排的行程中,有不少博物馆:联共中央政治局党委哈萨克斯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库纳叶夫博物馆、哈萨克斯坦中央国家博物馆、Kasteev国家艺术博物馆等,其陈列方式与北京相差无几,三维互动式陈列甚至好过北京的一些博物馆。然而,这并不是我觉得阿拉木图有文化底蕴的原因。
在阿拉木图的街头,时刻可以感受到它的文化。这种文化,不是刻意“打造”出来,“彰显”出来的,而是浸在城市骨子里的。
我们住的天山酒店位于老城区的中心,离哈萨克斯坦记者联盟所在地步行只要十来分钟。那是我特别喜欢的一段路。
路的两边,全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更早建造的6层小楼,路两边,是郁郁葱葱的树。空气中青草的香味儿时浓时淡。
几乎每座楼的侧面,都能看到一块块雕刻着人物头像的牌子。不时,还能在牌子下看到路人献的鲜花。我们的小翻译,85后哈萨克美女萨塔娜告诉我们,这些全是对哈国作过贡献的名人,都是些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当年,国家建了这些楼,奖励给他们,以表彰其贡献。如今,他们的后人们仍住在里面。
这种对人,尤其是有贡献的人的尊重,在阿拉木图随时可见。文化是需要岁月沉淀的,一个懂得尊重文化、尊重文化人的城市才是真正的文化之都,而一个有文化的城市才有灵魂。
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润物无声
我们在阿拉木图去的唯一“景点”,是坐落于果戈里大街的潘菲洛夫-28勇士纪念公园。
公园里28勇士浮雕前,几十米长的黑色大理石中,长明的火焰在燃烧,与橙色的火焰相映的,是市民敬献的娇艳鲜花。浮雕前,有一对新人在拍照。萨塔娜告诉我们,阿城的年轻人会把这里当作结婚的必去地之一。仿佛是一种仪式。
该公园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纪念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击退德国坦克进攻的英勇的苏军316潘菲洛夫近卫步兵师1075团的28位勇士。这28人中,有10名是阿拉木图人。
1941年夏,苏联红军总部在阿拉木图组建了这支部队,番号为步兵第316师,主要以哈萨克人为主。316师,也就是现在的近卫步兵第8师,是世界上的王牌师之一。莫斯科保卫战打响后,这支部队被调到莫斯科。1941年11月,该师在离莫斯科市中心只有40公里的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域,英勇抗击数倍于己的德军。
11月16日,步兵第1075团第4连的防坦克歼击组,在杜博谢科沃会让站附近阻击德军坦克。战斗场面非常惨烈。最后28名勇士全部壮烈牺牲,他们的名字载入了苏德战争史册,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师长潘菲洛夫少将也于1941年11月18日阵亡,被追认为苏联英雄。
如今,这个纪念热血先烈的公园,是阿市人假日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也是新婚夫妇必来的地点之一。在公园入口处的一个模型大炮上,几个哈萨克孩子在玩耍,洒在他们身上的阳光,是当年铁血先烈们的目光吗?在这样环境保佑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也像他们的先辈们一样坚强吧。也许,这样润物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才是有效的。
绿色环保是种素质
阿拉木图留给我最深的印象还有它的绿色。这种绿色,不单纯是视觉上的。
车辆行驶在大街上,可以看见远远的雪山。萨塔娜说,它叫准格尔阿拉特雪山。回来一查,国内叫它阿拉套山脉,是天山山脉的一部分。由于阿拉木图位于外伊犁阿拉套山脉北麓,处在伊犁河支流大、小阿尔马廷卡河灌溉的绿洲中,其绿色覆盖率超过70%。自然保护区面积约8万公顷。由于城市南郊漫山遍野都是果园,其中以苹果园最多,因此,阿拉木图有“苹果之城”的美誉。可惜的是,当年“一个苹果香一屋”的秋苹果因成熟期太长,如今已是越来越少了。
为了让我们更多体验当地人的生活,3家独立报社的总编辑及家人带我们去Turgen体验了一把农家乐,像极了北京的怀柔虹鳟鱼沟。主人们让我们自己钓鱼,然后送去烤。烤鱼配着路上买来的馕,刚煮好的土豆,和自家种的生黄瓜、西红柿,很原生态。
就着伏特加,主人们问我们对阿城的印象。此时,天空下起了小雨,周围,轻雾漫起,是的,是雾,有着几天来闻习惯的青草的香气。
我们问几个当地的媒体大佬,为什么阿城没什么高楼。回答说,在风带上不许建高楼。噢,风带!这个概念还是去年才从一位国内的环保专家嘴里听说的。旁边的国内同行悄悄说,北京的风带……不说也罢。
聊起申办冬奥会的事儿,几位大佬又说,他们并不支持申奥,因为“形象工程没必要做”。他们的报纸也是这个立场。想想我们去参观的Shymbulak滑雪场,绝佳的生态环境,极好的地理位置,优质的天然雪道,还是留给热爱阿拉木图、懂得阿拉木图的人好好享受吧。
“我特别爱阿拉木图,它在我心中就是‘阿拉木图斯坦’。”萨塔娜说。
姜蕾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