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刚刚从血淋淋的2015~2016申请季战场上回归的退伍老兵,我和几十万战友一样,经受了整整7个月过山车般的心理煎熬,幸而最终修得正果,进入本年度排行第十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7个月来,一封封拒信让我怀疑过自我价值,一个个冷漠的“十分遗憾,本年度申请者竞争过于激烈,所以我们不能录取你……”让我在无数个夜晚辗转反侧,在提前申请中被心仪学校录取的同学们的笑容和轻松曾令我嫉妒与无奈。
正当我认为自己踏上抑郁症的不归路时,霍普金斯大学以“祝贺你”开头的通知书将我从自怨自艾的悬崖边拉了回来。当最初几个小时的喜悦与激动逐渐退去后,9月到12月与文书的对抗同1月到4月的焦急等待交织在我的脑海里,冲淡了offer带来的喜悦,取而代之的是感恩和感慨。
时钟拨回到2015年12月,彼时,被常春藤提前录取的同学已经互相加了微信。作为一个手中没有offer的人,我只能羡慕地在一旁围观,然后乖乖去写文书。那时我相信,在常规申请中,自己还是一条好汉。
然而,2月的冬季早申结果带给我的仍是失望。为什么?我真的已经差到了这种程度?一个录取率为17%的学校都不要我?在失望与质疑中,常规申请的结果陆续传来,我收到了一封来自西北大学的拒信。
按理说,先后接到3封拒信的我应该已经练就了和施瓦辛格的胸肌一般厚的脸皮,但是正如篮球巨星詹姆斯所说,失败的感觉只能一次比一比更疼。看到好友拿着与我相似的GPA、SAT分数和课外活动经历被西北大学录取的时候,我的精神到了崩溃的边缘。
父母的安慰对我无济于事,朋友的宽慰更于事无补。拒信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东西,能够瞬间提升你多愁善感的程度,其结果就是我失去了起床的动力,并把责怪上帝当成了主要消遣,完全忽视了第二天即将出结果的霍普金斯。
我的绝望有着十分“牢靠”的理论依据。早在去年12月,我就申请了霍普金斯大学的面试,然而直到出结果的前一天,这个不食人间烟火的top 10名校都没有给我面试的机会,甚至连我发出的重新请求面试的邮件都懒得回复。人家连面试的机会都不给我,我又能有什么理由对它有所期望呢?
好在,最终的结果是好的。7个月的忐忑和对未来的迷茫向我揭示了竞争的残酷程度,也让我意识到了祖国学霸的高产。这从期望满满到自暴自弃再到喜获成功的一趟生死时速版过山车让我意识到,一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有多么宝贵。
平常心体现在收获录取后的从容庆祝和淡定感恩,而不是到处招摇给身边人造成压力;平常心体现在直面拒信的残酷,并保持对自己努力的认可和对自我能力的尊重;平常心体现在认识到大学的排名不应该成为一个人自尊的佐证和标签,并且有无论未来在何处都要完善自我追寻成功的决心。
申请季归根到底是一场50%能力加50%运气的博弈,所以没有必要因为没有进入心仪的学校而怀疑自我,或是因进了某所名校就患上虚荣心过剩症。上平衍而旷荡,下蒙笼而崎岖——能在哀鸿遍野和欣喜若狂交织的申请季保持如此心态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汪英伦
并非学霸,却极擅英文。人大附中初中毕业后,前往美国波士顿某私立高中求学至今。赞赏美国教育模式,却不喜欢美式做人之道,感叹中西合璧的求学经历丰富了自己的大脑。
(转自《青年参考》2016年6月2日18版)
汪英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