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6月08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全域旅游新观察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地方实践需关注几个问题

席建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6月08日   06 版)

    全域旅游从最初倡导到上升为国家旅游业在“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的核心战略,有其现实必然性。可以预见,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将与5A旅游景区创建一起成为旅游业发展最为核心的两个抓手,以5A旅游区创建获得旅游行业发展“点”的突破,以全域旅游发展实现“面”的特色统筹。

    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战略部署,全域旅游适应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专业化、特色化的现实需求,实现了中国旅游业发展“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从原来孤立的点向全社会、多领域、综合性的方向迈进,让旅游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因此,全域旅游示范区也被部分学者认为是“引领我国旅游业迈上新台阶、开辟新天地的整体战略”。自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公布了两批500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包括海南、宁夏两省(区),91个市(州),407个县(市),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来,各地相关规划创建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对其核心内涵和理论外延,对其政策导向和实践落地,仍存在诸多不同认知,需要就地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一、缩小“全域”理想目标与现实发展基础的差距

    这涉及全域旅游创建过程的目标界定问题。“全域旅游是将特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仅从直观表达上,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全域旅游具有一定的理想色彩。这是因为,即使在旅游资源基础和禀赋优势非常明显,旅游业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居于主导地位的地区,这都是其追求的终极发展目标,其他许多旅游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更不必说。也就是说,全域旅游作为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方向性或趋势性目标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现实操作过程中,这种理想模式和现实之间会存在很大的距离,如果严格按照这种界定来要求和指导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工作,会有相当大难度。因此,这就要求各地在创建过程中,要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实需求,去明确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目标导向,去缩小理想目标和现实发展之间差距。

    在全域旅游总体目标导向基础上,要因地制宜,设定有限目标,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找寻全域旅游推进的突破口,并在两者间取得平衡。例如,资源型城市要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寻找突破口,传统文化旅游目的地要把城乡统筹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作为重点,自然旅游目的地则需从休闲度假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创建入手等。

    二、全域旅游网络建构和核心旅游功能区提升需综合协同

    这涉及全域旅游的全域网络空间构建和抓手问题。目前在地方实践中,对 “全域”的界定上,普遍把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等视为同等重要。其实对于全域旅游而言,必须明晰“全域空间”的特殊重要的基础地位,明确三者间相互关系。这是因为旅游消费是一种典型的空间消费,如果没有空间上的“全域”,其他所谓的“全要素”或“全产业”也就没有载体,“全域旅游”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全域”空间应该是衡量全域旅游的基础,也是最为直观、最容易考量的硬性指标。在理想状态下,全域空间“旅游化”在宏观上表现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融合;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其空间形态上则表现为以精品景区和核心城市为依托,通过绿色旅游廊道连接,形成“景区”“城区”“社区”“园区”等为一体的全域网络化空间格局。但是在实施中,这种全域化的理想模式,还很少有区域能够达到。其具体空间形态可能表现为以单个(或多个)重点景区为核心,通过旅游廊道建设串联起来,形成旅游景点或旅游村落的“点”——旅游廊道“线”——旅游城市或旅游景区“面”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

    因此,对于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而言,除了核心景区和依托城市(镇)之外,联动乡村、城市以及其他相关旅游服务设施的一条或几条旅游廊道是工作的重点。

    三、“旅游+”是战略导向 “+旅游”是现实抓手

    这重点涉及理解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过程中的全产业融合问题。全域旅游重点强调“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这种新产能的核心是全产业融合发展。但在具体操作中,必须厘清“旅游+”要求和“+旅游”推进的关系。

    “旅游+”是现阶段旅游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战略,它强调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有机地结合,不仅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内容和文化元素,同时也促进各行各业发展,是要通过“旅游+”来统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模式。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旅游业作为相对弱势的行业部门,以旅游业统领其他各行业发展仍有相当的难度。譬如我们常说的,“水利建设不仅满足防洪排涝、灌溉功能,还要审美游憩价值和休闲度假功能。交通建设和管理,不仅要满足运输和安全,道路还应建成风景道,还需要规划建设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完善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和配套标识、营地等。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建成当地农民的幸福家园,还应建成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幸福乐园。”这些行业或者部门的融合,从本质上说是传统产业部门或者城市化乡村“旅游化”提升的过程,客观是一种“+旅游”的模式。

    中国旅游业过去30年的成功经验表明,无论是目前能够在在国内各风景区(保护地)体系脱颖而出、最为社会认可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抑或是旅游厕所掀起的“小厕所、大文明”“厕所革命”风暴,其本质都是旅游行业契合社会需求,是“+旅游”推进的典范。也就是说,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旅游+”作为全域旅游战略导向,通过各个相关行业和部门的通力合作,实现“+旅游”有序推进,效果也许更为明显。

席建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6月08日 06 版)

海外游学日益呈现低龄化趋势
云南安宁八街玫瑰盛放
游客越多越好吗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地方实践需关注几个问题
“试水”与“破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