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军队是要打仗的。”习主席指出,“军人的主要担当就是要能打仗、打胜仗。”回顾人民解放军90年的辉煌历程,就是一部光辉灿烂、可歌可泣的革命史和奋斗史,更是一部南征北战、敢打必胜的战争史和胜利史。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解放军已经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合成、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并加速向信息化迈进的强大军队。现阶段,我国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的战争可能性不大,但因外部因素引发武装冲突甚至局部战争的可能性始终存在。忘战必危,打仗和准备打仗是军人的天职。“八一”前夕,我们派出多路记者,奔赴平型关、珍宝岛、法卡山等昔日战争发生地,寻访战场遗迹,探访驻守在那里的部队,讲述官兵们“当兵打仗、练兵打仗、带兵打仗”的强军故事。今天,刊发第七篇——
眼看头顶的乌云越来越低,连长浦亚有点着急,暴雨将至,他让战士们赶快跑起来。大家一路小跑,枪、电台、巡逻终端、急救箱在身上有节奏地撞击着。
这条位于广西南部中越边境的巡逻路只有约30厘米宽,路上铺的石子被暴雨冲刷得七零八落,踩在上面深一脚浅一脚的。但巡逻在边境线上的“法卡山模范守备连”官兵不能擅自偏离这条小道。路边的草丛里有毒蛇、毒虫,还有更危险的地雷。
1981年5月法卡山收复战打响,持续63天的战斗,交战双方在法卡山及周边的山上布设了大量地雷。近年来,中国已在境内组织两次大规模排雷行动,但仍有未排尽的地雷,尤其是在法卡山这样人烟稀少的地方。
南部战区陆军边防某部 “法卡山模范守备连”官兵就驻守在海拔510米的法卡山上,浦亚在这里当连长两年了,每次带领战士们巡逻执勤,都小心翼翼的。
“执勤就像打仗一样”
眼看再跑两分钟就到老乡家的屋檐下了,暴雨还是倾盆而下。走在十几公里的巡逻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暴雨还是相对温和的一种。
在另外一支边防连队任职时,浦亚有一次带队巡逻,一名战士突然晕倒了。广西山区的丛林茂密,夏天巡逻时走在树林中没有一丝风,空气就像凝固了一样。这样的天气极易中暑。
大家七手八脚把晕倒的战士抬到树荫下,从急救箱里取出藿香正气水。幸好附近有条小溪,浦亚接来溪水给战士冲凉,帮他的身体散热。长期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生活,每个人都必须掌握急救技能。在战士们的急救包里,一年四季都备着藿香正气水、蛇药和纱布。
折腾了好几个小时,晕倒的战士终于恢复了体力,跟着大家继续执行巡逻任务。
长长的巡逻路上没有村落——这是广西最偏远的山区之一,山的另一边就是越南。边境线上辖区内的每一个界碑,官兵们执勤时都要走到,仔细查看,确保界碑完好无损。
跟自己原先服役的连队相比,浦亚觉得“法卡山的路算是平坦的了”。他在广西金鸡山附近执勤时,那里的山坡度能有50度,爬上爬下都得手脚并用。一到下雨天更狼狈,全身滚得都是泥。
但和其他连队的管段不一样,浦亚带领官兵们走的这条巡逻线,有的路段连遮阴的树林都没有——1981年的炮火炸光了法卡山及附近山上的林木,山头成为一片焦土。停战后,野草率先成长起来,树木则长得没那么快。
因为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当年炮火最激烈的法卡山,现在与其他中越边境地区相比,似乎更安宁一些。
“法卡山模范守备连”指导员曹钦,曾在广西友谊关下的连队任职几年,在那支连队的营区附近,景区、综合保税区、口岸俱全,周边流动人口上百万,治理走私、贩毒、贩卖枪支是一大难题。
他们连队的一位老连长曾在巡逻时缴获3公斤多海洛因。巡逻路上,胳膊千疮百孔的“粉仔”更是屡见不鲜。
官兵们早上8点从法卡山上的连部点出发,完成巡逻任务往往到中午了。有时候执勤时间长,大家就面包配矿泉水凑合一顿,或者干脆饿着肚子回连队再吃。
“执勤就像打仗一样,没什么好讲究的。” 曹钦说。
“你在做,他们在看”
当浦亚带领战士们在法卡山上巡逻、训练时,他的大学学长、同是担任南部战区陆军边防某部连长的莫保锋,正带着连队在附近茂密的亚热带丛林里急行军。
1981年的法卡山战斗中,莫保锋所在的连队曾坚守法卡山主阵地50多个昼夜,打退敌军的多次进攻,当年8月,它所在的营被中央军委授予“法卡山英雄营”荣誉称号,连队则被原广州军区授予“坚守英雄连”荣誉称号。今天,这支队伍更是靠硬碰硬的训练、拉练、武装越野来磨练本领。
在“定向越野”训练中,上级在作战地图上画了个圈,这就是他们的行军路线,谁也不知道实地有没有现成的路。但莫保锋要带领连队在最短时间内到达指定地点。
一队人戴着树枝编织的伪装,背着20多公斤重的背囊行军在崎岖不平的丛林中,“尖刀班”冲在最前面,负责定向、找路,有些地方无路可走,他们就砍出一条路来。
每年野外驻训时,三四十公里的拉练至少一周一次,短程拉练更是家常便饭。“法卡山英雄营”教导员刘明记得,前年的一次拉练,原广州军区的领导就站在秤旁看着背囊挨个儿过秤,不足25公斤的就填砖头补齐。他们的团长、政委带头走在队伍最前面。
“法卡山英雄营”的营区距离法卡山有几十公里,前辈们战斗过的地方是全营官兵心中的圣地。2015年10月在法卡山附近野外驻训,刘明带领全营官兵一起登上了法卡山。
在莫保锋的想象中,双方都投入那么多兵力的地方,应该很大才对。但真正来到山上,莫保锋惊讶地发现, “法卡山竟然那么小”。他记得连史上记载,那场战斗中,敌方向法卡山发射了两万多发炮弹。“那岂不是每一发都落在战友身边?”
莫保锋和战士们走进写着“法卡山”几个字的坑道,这条著名的坑道战时用于躲避炮火和运送弹药。借着坑道里昏暗的灯光,他看到地上放着一排木质床板和简单的被褥——按要求,驻守法卡山的官兵每年要在这个阴暗潮湿的坑道里住1个月。
“法卡山模范守备连”的老班长田红说,那1个月,白天结合坑道做战备训练,晚上就睡在坑道中。坑道里平时就阴暗潮湿,如果赶上下雨,洞壁上凝结着水珠,洞顶会往下滴水,每天睡觉时大家都是在用体温把被子烘干。
法卡山每年有4个月大雾漫山,还有三四个月的雨季,这些时候战士们的被子几乎能拧出水来。27岁的田红不时需要忍受肩周和膝盖的酸痛。
法卡山战斗留下的精神高地不止这一块。
每年清明节,“法卡山英雄营”会集体来到法卡山英雄纪念碑园,敬酒,上香,默哀。
每逢过年前或者连队考核、大项任务结束后,莫保锋都会和指导员、班长骨干来到这里——向老前辈们汇报工作。
“法卡山模范守备连”的老班长田红也多次来瞻仰法卡山英雄纪念碑园。9年前第一次来,他还是个新兵,田红清楚地记得当时看到那些墓碑时内心的震撼:“牺牲的烈士,跟我们年纪差不多大,好多只有十七八岁,有的入伍几个月就牺牲了。”
如今再去,他和连队的战友感触更深的是肩头的责任:“毕竟你在做,他们在看。”
5月5日,紧急集合
指导员曹钦这两天正为连队的抽水机犯愁,这台新买的机器用了不到一周就坏了。金属机身上裂开一道20多厘米长的口子,水珠从裂缝里渗出来。再用下去,估计转轴都要报废。
从山下把水抽到海拔500多米的法卡山上,水要流经一两公里长的水管才能进到连队的蓄水池里,这对抽水机的性能是个不小的考验。
曹钦盘算了一下,找人把机器拉到山下、寄回厂里维修、再寄回来安装到位,最少也得一周。因为有桶装饮用水供应,战士们喝的水还可以保障,这几天下雨多,可以接雨水洗衣服、洗澡。
生活在这座位于中越边境的小山山顶,物资总是这么“命悬一线”,就像多米诺骨牌的最后一张——不管前面哪张牌倒了,最终总是会撞到它。
最常见的是下雨。
雨水从山顶哗哗流下,挟着毒虫、草叶一起淌到山脚下。如果连下几天雨,抽水机抽上来的水必定是黄的。炊事班把浑浊的水接到大桶里,等泥沙沉淀下去后再取水做饭。饭菜的颜色倒是看不出异常,但难免有人吃下去之后拉肚子。
用这样的水洗澡也有风险:曹钦用它洗完澡后,腿上起了一片红疙瘩,痒得难受,但必须得忍着——因为越挠越痒。
雨水还会带来其他连锁反应。不久前,连着下了几天大雨,上山的路上出现山体滑坡,一棵树倒在道上,把那辆给连队送菜的小面包车拦在山下。那天中午,全连都没有菜吃,炊事班炒了一大锅蛋炒饭当午饭。
山体滑坡还带来了另一个麻烦——那棵倒掉的树刚好砸在高压线上,连队里停了好几天电。
“克服一下就过去了。”曹钦笑了笑说。在“法卡山模范守备连”当了一年指导员,“克服一下”简直成了他的口头禅。
然而,缺水、停电都不算什么,对于连队官兵来说,雨季更要留意营房周围的山体变化,如果有变化必须及时作出标记。
连部的楼房依山而建,站在连部二楼走廊,从代表法卡山精神的“为人民甘愿吃亏,乐于吃苦,勇于奉献”这几个大字望去,能看到十几米外是一个更高的山坡,尽管它已经做过加固处理,但到了雨季还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6月末的一个夜晚,站在山上向四周望去,到处一片漆黑——最近的村庄在山的背面。附近几公里只有连队有灯光,偶尔有猫头鹰直愣愣地飞过来,撞到窗玻璃后又滑下去——撞晕了。田红好奇地把猫头鹰拎起来看了看,又放在一边。过一两分钟,猫头鹰苏醒过来,扑扇着翅膀飞走了。
住在山上,田红有时醒来后会发现身上多了一片疙瘩,有的地方皮肤甚至溃烂、变黑——这是隐翅虫爬过的痕迹。山里毒虫太多,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涂一点清凉的药,等几个月,溃烂的皮肤就会慢慢长好。
每年5月5日早晨,法卡山山顶都会响起紧急集合的哨声。全连列队、战备出动,然后绕法卡山进行10公里武装越野。
这是“法卡山模范守备连”纪念法卡山战斗的特殊形式。“跟平时锻炼身体的跑步不一样。”想起那个特殊的日子,田红激动地说。
这位老班长刻骨铭心地记得,听了很多法卡山战斗故事后,还是新战士的他第一次站在法卡山顶时的情景,“仿佛自己也成了当年战场上的一员,使命感油然而生!”
如今,田红已在法卡山上守了9年边防线,当年站在山顶时脑海里萦绕的一句话一直激励着他:“这是先辈们用鲜血守卫的地方,我要守好这里的每一寸土地。”
(本系列已刊发完毕,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