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由江苏医药职业学院的几名大学生组成的“苏北地区分级诊疗调研团队”,对苏北地区的5市72家医院及所在区域的部分居民进行调研。调研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32份,有效问卷为400份,有效回收率为80%。
前不久,在南通举办的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决赛上,他们的调研作品《苏北地区分级诊疗实证调查——以苏北5市72家医院及其所在区域部分居民为例》,从江苏90余所高校297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特等奖。
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医资格人数不足1人
苏北地区基层医疗基础薄弱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首要问题是,医生数量不足,拥有执业(助理)医师(以下简称“执医”)资格、高级职称的医生数量更少。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苏北各市中,徐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宿迁市以及盐城市平均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人数分别为2.4人、2.5人、2.4人、2.9人、1.7人,其中拥有执业医师资格的人数更少,各市平均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有执医资格的医生人数分别为:0.8人、0.6人、1.3人、0.75人、1.26人。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30年,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将达3人,注册护士达到4.7人。目前,这几个市的总人口分别为866.9万人、505.18万人、487.2万人、586.28万人、722.85万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人数远远不足。
目前,省市大医院办院规模不断扩大,吸收大量优秀人才,从而产生“虹吸”现象,导致基层的优秀人才及应届毕业生,被吸收到省市级大医院,加剧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人才短缺。
第二,医疗设备严重短缺,制约基层医疗机构看诊水平提升。以简易呼吸器的配置情况来看,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盐城五市平均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简易呼吸器分别为0.35个、0.23个、0.16个、0.28个、0.3个。
第三,资金短缺,仅能维持收支基本平衡,无法提升服务能力。
团队指导老师、江苏医药职业学院临床医学院教师常丽介绍,被调查的各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来源包括:上级补助收入、村或集体补助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支出包括:除人员经费和药品支出,还有设备维护、设备更替、人员进修等支出,因此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保持收支平衡已属不易,服务水平提升困难。
老百姓的就医模式根深蒂固
服务水平是居民就医的首要考量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居民有62.5%选择县级及以上医院就医。73.25%的被调查居民表示,医院的服务水平是其选择就医医院的主要因素。他们认为,到大医院看病的效果会更好,因此宁愿多花金钱、时间,也要选择到大医院就医。
被访居民普遍认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虽然价格低廉,服务态度好,离家近,但是其服务水平较差,居民对基层机构医疗的信任程度较低,甚至有17%的居民认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很差。
常丽介绍,由于现阶段城乡之间的医疗资源分布悬殊,导致许多患者即便经济条件不太好,但是稍有小病都投向大医院,找“名医”就诊,这种传统的就医模式影响了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
调查还显示,有73%的被调查居民认为,分级诊疗不利于病人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居民们普遍认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论是医疗技术水平还是其他医疗资源,都远远不及大医院。
72%的居民认为分级诊疗一旦实施,将限制患者自由选择医院、医生的权利,也限制他们享受更好的医疗资源。
转诊手续繁琐也是居民考量的重要因素。调查报告显示,双向转诊“一边倒”,转诊手续繁琐,不信任基层,医院、科室间缺乏沟通成为主要障碍。88%的被访居民认为无法在原科室得到有效治疗时,转诊到相关科室或专科医院,可以提高治愈率。
但有近75%的被调查居民认为,转诊手续繁琐,过程冗长,耽误急重病人治疗,特别是在“上转”的过程中,会遇到没有床位等现象。
苏北地区亟待建立分级诊疗的制度
调查报告认为,政策引导不够。其中,健康知识宣传不到位,一些大医院办院的指导思想发生偏差,优质医疗资源利用不充分,医保、农保的报销机制没有从政策层面引导分级诊疗。
目前,医保、农保患者在各级医院报销比例虽然有一定差距,但档次还拉的不够大,无法从经济层面引导居民的就医行为。
调查报告还认为,苏北地区分级诊疗的机制尚未形成也是其基层医疗基础薄弱的次要因素。该地区卫生行政部门至今未能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推行分级诊疗的指导性意见和实施办法,致使各级医院各自为战,没有形成统一协调、分工明确、转诊有序的分级诊疗机制。
另外,被调查的各级医院间职责不明确,且信息化管理机制滞后,无法形成有效的分级诊疗管理的信息平台,致使各级医院间缺乏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