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08月25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大国工匠成长路

实习生 臧子叶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8月25日   T03 版)

    选手们在进行理论考试。李雅偲/摄

    训练就是一个字:苦

    “夏天最热那会上海气温达到了40摄氏度,再加上车间高度很大,空调根本不起作用的,所以选手们训练的时候真的是很辛苦。”参加振兴杯在的上海代表团领队吴成一边说,一边翻出手机相册里的训练照片给记者看。偌大的车间,选手在机床中埋头苦干,衣服都湿透了。

    8月22日数控车工比赛的第一天,沈阳铁西区室外温度25摄氏度,可车间里比赛的选手们个个都汗流浃背,蓝色的工作服,被汗水浸透,变成了深蓝色。数控车工的比赛长达5个小时,对选手的体力也是极大的挑战,“尤其我是上午比赛,早饭也没怎么吃,在比赛过程中大脑就有点发晕,确实有点消耗精力。”河北省代表队数控车工选手金鹏说道。

    来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数控车工李锐也提到了训练的辛苦:“军工单位任务上比较急,我训练有十来天,是在不影响正常上班的情况下训练,所以一般都是晚上。一天8个小时上完(班)之后,我从晚上7点钟练到12点钟左右。”来自福建莆田科技职业技术学校的数控车工詹佳勇也表示,高强度的训练持续了半个多月,一天训练8个小时。

    除去训练和比赛,车间的工作才是选手们的常态,这种常态更是对体力和精力的巨大考验。“夏天我身上对金属过敏,天气太热了接触到铁的东西的话,我身上就会长疙瘩,很痒。工作上也经常遇到紧急任务,有时就要加班加点,甚至通宵。”除了体力消耗以外,李锐同时表示精神压力也是很大的,“作为军品机械加工,一般都是加工上百万元的零件,我有时晚上睡觉都在想零件的加工方法,一晚上都睡不好,身心很疲惫。”但再苦再累李锐还是坚持了下来,他觉得这是自己选择的工作,自己有责任把它做好。如今李锐工作在集团较为重要的岗位上,由于精度要求高,产品成本高,在这个岗位培养一个新人十分不易,三到五年的高强度磨练才能在这个岗位上站得住脚。为了我国导弹指哪儿打哪儿,有大批像李锐一样的大国工匠在企业、在车间日复一日地高强度作业。

    技术支撑中国“质”造

    “我们可能一直感觉日本动画是领先我们的,但其实现在80%日本的动画片都是外包给中国来做的,只是创意是来自于他们的。”河北省代表队的动画制作员曹小兵说道。中国动画技术的发展,是与从事动画制作的技术人员分不开的,有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才会达到高质量、高水平的中国“质”造。

    “就拿去年下线的悦纳来说,车型从设计到研发都是科研人员来完成的。车上的每一个角度,每一个间隙,还有每一根线束的使用长短和材料都是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分析等方式来确定的。”谈及技术人员对科研成果“落地”的重要意义,河北省代表队北汽集团轿车部的汽车装调工选手吴岳鹏说道,“我们是对科研人员的设计进行具体装配、落实,装配完成之后我们还会进行调试,我们还会在实际的调试过程中改善科研方面的不足,使下线的车达到最大程度的完善。”在技术人员眼中科研和技术其实是一种互补的关系,是共同推动中国“质”造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两环。同时,技术和科研也是互通的关系。据吴岳鹏介绍,北京现代有个“草根革新”项目,即从基层员工开始创新,不分蓝领还是白领,只要有创新点即可提报。“据我了解每年都会有数十项国家专利,都是由技术人员提报上来的。”在工作过程中,河北省代表队的吴岳鹏和金鹏都有自己的小发明,吴岳鹏带领自己的团队设计了解剖车教具和整车线路的解剖教具,方便人们了解车的内部构造。金鹏设计了人站在一个位置,发动机自己旋转,方便展览的设计。

    然而这些真正使高科技产品“落地成形”并应用于生活的大国工匠们却在一定程度上被社会所忽视。社会地位、工资待遇不高,与科研人员相差甚远。

    为科技成果落下最后一笔

    前年的大阅兵,李锐是守在电视前面看的,“自己也感到挺自豪的,自己做的东西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他笑着说。为我国高科技成果的产生完成最后的加工工作,这种亲手制造的自豪感是不言而喻的。

    同样守在电视机前的还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振兴杯”上海代表队指导老师舒辉和丁霖,他们守着的是我国火箭、卫星的发射直播。舒辉和丁霖都参与过我国火箭、导弹零部件的制作。舒辉笑着说:“自豪感就是每次火箭发射直播的时候我自己都会看,都有自己的成果在里面,我相信大部分航天人也都会看这个的。”

    同样,这种为科技成果落下最后一笔的成就感在每个大国工匠中传递,同时也有着不同的含义。“刚来北京现代的时候,我在北京现代一工厂生产线,每回看见车心里就想,如果这款车下线了,那可就是我们亲手装配的。那种喜悦是无法描述的。”吴岳鹏一边说着,一边掩饰不住地笑出声来。“如果说他看到的车是跑的,那车跑的动力源就是我们的。”同在北汽集团的数控车工选手金鹏说道,目前金鹏在北汽集团的发动机部工作。

    同一个零件拿给别人,别人做不了,自己能做出来。自己参与制作的火箭飞向太空,自己参与制作的导弹接受检阅……凡此种种,都是作为大国工匠的自豪,助科技成果“成形落地”的骄傲。而这种匠人的自豪感恰恰是严苛的训练标准所带来的。

    谈及严苛,丁霖深有感触地说道,“一开始真的会觉得压力很大,有些厌烦,到现在却觉得那段时间才是自己得到最大提升的时候。现在遇到做坏零件的情况自己内心可能会比领导还要难受,有很大的愧疚感。”匠人们对待零件认真负责的心态都是从一开始这些苛刻的标准中学来的,这也是让科技“落地”的重要保证。

    参加第十三届“振兴杯”最年轻的选手、年仅18岁的数控车工沈健英以上海市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主动选择了职业技术学校,进入中专。“就是很喜欢这个专业啊,对机械很感兴趣就报了这个专业,发现也很合自己胃口。”

    就是这个沈健英,在比赛结束后为了一个小失误一直念叨了一整天,心里难受得不愿去吃饭。

实习生 臧子叶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8月25日 T03 版

让青年技工早日成为“全民偶像”
池金环:车间里只剩我和猫
大国工匠成长路
领队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