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2月09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宝兰高铁地下57米的坚守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豪 通讯员 马占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2月09日   06 版)

    扫一扫 看视频

    宝兰高铁渭河隧道2号竖井深达57米,相当于19层楼的高度。沿垂挂的井壁“悬”梯而下,城市的繁华似锦与青年铁路职工的孤独寂寞形成鲜明的对比。

    头顶传来一阵轰轰声,感觉像地震一般

    竖井“藏”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花牛镇花牛村一个不起眼的院落里。自2017年7月宝兰高铁开通以来,它就承担着监测渭河隧道水文变化、排出地下渗水、进行隧道通风和应急救援等突出作用。

    排水水泵是保障渭河隧道安全可靠的“中枢器官”,为此,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兰州高铁基础设施段特意引入“宝兰客专水泵监控”远程操控系统,一旦水位超限或水泵控制柜故障,监控主机电脑上报警灯就会不断闪烁。

    一群90后铁路职工也被派驻天水南综合维修工区,负责值守2号竖井。他们轮流上岗,每天下井2次,观测水位、检查控制装置、清扫保养设备。

    天水小伙张玮瑫在岗已有近4年时间,此前,这名桥隧专业科班出身的90后更希望去施工现场,“看着一砖一瓦从无到有”。直到了解了2号竖井的重要性,他才消解了内心深处的“不情愿”。

    “渭河隧道全长10016米,呈‘v’字型,隧道里的地下水都会汇集到2号竖井的底部,再由这儿抽到地面,排到渭河内。”张玮瑫说,一旦水泵失灵,高铁线路上的交通信号系统、电力设施都会受到影响,甚至造成钢轨病害。

    而宝兰线最多一天要跑62对动车,肩负着护送万千旅客平安团圆的重要职责,不能有丝毫闪失。“守护2号竖井,就是在守护宝兰高速铁路的‘心脏’。”张玮瑫说。

    但在第一次下井时,张玮瑫心里还是打起了“退堂鼓”。372级台阶、20℃左右的温差,让人似乎来到了另一个时空。井底空旷,四周回荡着的脚步声,更是带来一种无形的压迫感。此外,阴冷潮湿的环境,极易让衣服和身体黏在一起,一走动,身上就像有无数毛毛虫在爬动。

    突然,高铁穿过隧道,头顶传来一阵轰轰声,感觉像地震一般,初次下井的张玮瑫被吓得大叫起来。等到心情平复、完成各项巡查,他已经浑身湿透,两腿发软。自此,张玮瑫留下了“阴影”,到现在,单独下井时,近1米8高的他还会播放一些节奏欢快的音乐,让工作氛围轻松一点。

    每个季度,年轻人们还要清理井下水舱内的淤泥。他们穿着蛙服、戴着手套,从钢筋焊成的楼梯爬下去。尽管有防护,楼梯上的锈渍还是像针一样,脚下的水也不能完全放空,通常都会漫到小腿处,冰冷刺骨。

    “6个人花2天时间,才能将100平方米的水舱打扫干净。”27岁的张铭告诉记者,随后,他们还要用滑轮将淤泥一袋一袋运出水舱,再由人工搬运出57米深的竖井。“每人最多只能背20多斤,常常走了还没一半路,两条腿就像灌了铅似地提不起来。”

    不到10分钟,水舱里的水涨到了3米多

    偶尔,他们还要将发生故障的水泵运送出去,“最小型号的水泵200斤,要3个人轮流抬1个多小时。”张铭说。

    一些意料之外的事也难免发生。今年1月22日,井下忽然停电,抽水泵停止运行。正在现场巡查的姜海阳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柴油发电机,并留下来观测水位。

    与此同时,一支由天水南综合维修工区值守人员和天水南高铁电力工区的电力工组成的“青年突击队”集结起来。到达井底后,电力工对照图纸,量点位查找故障,值守人员则对抽水泵、排水管道等设备进行全面检查。

    井底头灯闪烁,呼唤应答的声音不断响起,1个多小时后,大伙儿终于找到了故障原因——电缆沟内电缆线绝缘外皮被老鼠咬断,引起短路。电力工们对此进行包扎处理,井内供电总算得以恢复。

    此时,姜海阳下井已有4个多小时,回到地面后,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低温瞬间让他打起了冷颤,他很想回宿舍暖和一下,但又放心不下,强撑着跑到天南高速公路右侧的山坡上检查泄水口是否结冰。

    2018年秋季,天水地区降雨量较多,通往2号竖井的排水口因为一些结晶物发生堵塞,隧道内的积水无法及时排出。张玮瑫所在班组利用“天窗点”加班加点,进行抢修,甚至做好了通知“车辆限速”的准备。

    凌晨4点,一个排水口被疏通了,积水一下子涌出来,水压很大。张玮瑫连走带跑,撤离到安全区域。一低头才发现,不到10分钟,水舱里的水就涨到了3米多。

    “劳累”“危险”,奋战在这个阵地的年轻人渐渐习惯了这两个关键词。然而,考验他们的还有无尽的孤独和寂寞。

    由于人员紧缺,工区通常只会安排1人日常值守,一次值守长达20天左右,加上驻守点位置偏远,24小时值守不允许外出。面对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作业内容,每天从竖井到办公楼两点一线,没人和自己说话,工区的90后们常常会觉得“秦岭山区的鸟叫声听起来都很亲切”。

    面对家人,他们同样有愧疚。2020年9月,值守人员吴晓奇的妻子生了病,虽然他家就在天水市秦安县,坐高铁回去只有15分钟的路程,但当时正值防汛关键期,不能离岗,吴晓奇只能申请将妻子接到工区。一开始,妻子埋怨吴晓奇,但在养好身体回家前,她给丈夫留下一句话:“高铁开到家乡,有你的功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豪 通讯员 马占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2月09日 06 版

就地过年“新姿势” 带来消费新活力
宝兰高铁地下57米的坚守
在“最美窗口”绘就一体化发展新画卷
靠谱的人需要靠谱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