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4月02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司藤》秦放和司藤CP很好嗑?这背后是有心理学规律的

黄彬彬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4月02日   03 版)

    舍弃一个对自己持续高评价的人,选择另一个最初给自己差评的人,也许“新的爱更有吸引力”。

——————————

    最近的热播剧《司藤》里,男主角秦放刚认识女主角司藤没多久时,信誓旦旦地表示对司藤没什么好感:“我会对着一棵树心怀不轨?”而随着剧情推进,观众就会发现男女主不断撒糖,演绎“真香定律”。

    很多小说和影视剧都会有类似的经典情节,主角会对一开始看自己不顺眼的人渐生情愫,即使身旁有一直欣赏自己的配角。这样的剧情当然让故事更加跌宕起伏——舍弃一个对自己持续高评价的人,而选择另一个最初给自己差评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我有个女友,曾经被两位男生追求,A常常请她吃饭,从不吝惜对她的赞美;B虽也常和她聊天,但时不时会吐槽她,让她觉得自己好像不该那么傲娇。最终她和B确定了恋爱关系,这让我们大跌眼镜:你怎么和这个毒舌男在一起了?

    当然,这两位男生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差异,但透过表面,这其中也隐藏着社会心理学规律。

    早在196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和林德就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参与实验的人会无意中听到实验搭档对自己的七次评价。参与者被随机分到4种实验条件中:1.从否定到肯定,2.从肯定到否定,3.一直否定,4.一直肯定。

    条件1中,参与者会在前三次听到对自己的消极印象:沉闷,不太聪明,估计没什么朋友等等;从第四次评价开始变得积极,第七次评价是十足的肯定。

    条件2与1相反,搭档一开始夸参与者看起来有趣、聪明、惹人喜欢,但后来变得极为负面。

    条件3每次都表达对参与者的负面评价,条件4则是一直肯定参与者。

    当实验者问所有参与者,对搭档的喜欢程度时,喜欢程度最高的是条件1,条件4次之,最低的是条件2。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相较于一直给自己肯定评价的人,实验参与者更喜欢一开始否定自己后来又肯定自己的人。这个实验发现的规律被称为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或得失原则,意味着“新的爱更有吸引力”。

    这个规律是不是在很多爱情故事里都有体现呢?不仅《司藤》,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里的段誉,对一直喜欢自己的木婉清和钟灵没什么感觉,却对冷淡的王语嫣情有独钟;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千颂伊没有选择一直追求自己的呆萌高富帅李辉京,反而对外表冷漠的都教授很感兴趣;《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郑微对一直追求者富家公子许开阳兴趣缺缺,偏偏爱上了“死对头”陈孝正……即便有个观众喜欢到心疼的配角一直爱着主角,主角也往往选择和一开始对自己有偏见的人双宿双飞。

    不止是恋爱,在职场、朋友间的人际关系中,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也会有体现。心理学家从情感和认知两个角度提出了解释。在情感上,当A对B表达负面评价,B可能会产生焦虑、受伤、自我怀疑、愤怒等负面情绪;如果A的评价逐渐变为肯定,可以减少B先前出现的负面情绪,甲的肯定就会带来更多的价值。

    有趣的是,如果A表达的是对B一直肯定或者否定的感觉,B容易将此视为A的行为风格,比如认为“A就是喜欢夸人”。但如果A开始否定B,又逐渐变成肯定,B更可能认为A的评估是“对自己真正的感知”。在B心目中,A早期否定而后期转为肯定,证明他是有洞察力的,被一个有洞察力的人喜欢,不是更有意义吗?

    所以,了解这个原则后,我们与他人相处时也就不必过于紧张,不必期望自己言行必须得体,一步到位,同时,也不必苛求自己对他人的评价滴水不漏,真诚地指出一些问题反而会让人印象深刻,赢得更多的欣赏。

    记得去年我参加一次教研活动,听资深老教师的公开课,当时,参加者基本都对老教师赞不绝口,给予很高的评价。然而,当主持人随机点名发言时,一位年轻新教师则很认真地指出了课程设计中的问题。大家纷纷为之侧目,教研员更是对他称赞有加,认为是“新鲜血液的力量”。虽然他的举动略显稚嫩,却让我记住了他的名字和观点。

    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也警醒我们,同样不要忽略熟悉之人对我们持续的好。对别人持续的给予,不要认为是理所当然。爸妈对你不离不弃,全盘接纳,对他们要常怀感念之心。所以,我们不必为了取悦他人,只顾全面赞美;也别过于放大“新朋”的点滴善意,还要记得“旧友”一如既往的温暖。

黄彬彬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4月02日 03 版

安宁病房里的青年志愿者:面对死亡,跨越自我
张大诺:对即将逝去的生命说“你好,再见”
《司藤》秦放和司藤CP很好嗑?这背后是有心理学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