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思政课“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作为立德树人建设的关键举措,“大思政课”建设潜蕴着深刻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涵,需要统筹兼顾各方力量,全面把握“大思政课”建设。
在“内”与“外”的接榫中把控
“大思政课”建设新路子是新时代语境下发挥思政教育内生动能的基础上,统筹兼顾课堂内外、内修与外化相接榫的双向协进。在课堂上,思政课教学必须将中华民族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书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史诗等讲清楚,提升思政宏大叙事观;在课堂外,利用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案例、素材,加强思政课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增强思政课堂外的叙事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针对内修与外化的双向发力,我们应时刻坚持思政课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上做足功课,实现人的精神动能的高质量提升。当然,做好自身思政建设涵养并不能实现全人类精神境界的全方位提高,需要以个人自身核心素养的提升来促进人类整体性思想教育水平的跃升。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坚持内外课堂结合、内修与外化相统一,将思政课讲在祖国大地上,将思政元素融合在民族历史里,真正使思政课发挥其实践效力,持续推进“大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走出国门,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在“上”与“下”的承接中把控
传统上,思政课建设以学校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形成了思政的单一化发展模式。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作为新时代的“大思政课”建设开始摒弃传统发展路径,坚持上下联动,谐融共进,有序促进“大思政课”建设向上向善发展。
推动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其一,要时刻牢记党是领导一切的政治主张,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形成中央决策贯彻到底、中央政令畅通无阻的生动局面;其二,要始终强化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共进、联动发展的系统思维,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宽领域的育人育德体系,破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建设中力源单维、力向不一、力度不足等问题,将思政教育启蒙于家庭,深化于学校,外化于社会,内化于个人,最终形成“大思政课”之“大”的内在合力和协同一体机制;其三,要始终挖掘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宏大思政元素,将中华民族历史观与现代文明发展观相结合,统筹推进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有序承接和创新发展;其四,要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原则,处理好继承和创新性发展的关系,坚持双创原则,反对复古主义,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实现“大思政课”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融通,不断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博采众长,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在“守”与“变”的交互中把控
“大思政课”建设自开创以来,就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从发展基础来看,“大思政课”建设实现了从守住“思政小课堂”到日益走近“大思政课”国家层面的转变;从发展内容来看,“大思政课”建设实现了从聚焦相对单一的“课堂思政”到聚焦“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协调发展格局的拓展;从发展目标来看,“大思政课”建设实现了从政府层面上加强总体性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从学校层面整体上主抓课程思政,从家庭层面延续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从社会层面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修养的跃升。
从一定意义上讲,“大思政课”建设要凸显“大”的内在一致性和协调交互性,将“大中小幼”思政课资源凝聚一体,形成育人合力,从而为凝聚共识、加强认同,强化交互性“守”“变”动能,实现学校内外、社会各方面共建“大思政课”、共赴育人使命提供其强大的内生动力与行为自觉。
(作者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王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