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05月3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聚焦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在大时代寻找思政课之“大”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许子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05月30日   09 版)

    前不久的母亲节,北京师范大学宣城实验学校教师李慧芹为一年级的小学生留了一份特殊的作业——制作一张表达感谢的祝福贺卡。这位95后教师是班主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小学阶段思政课的教学任务主要以情感体验为主。”近几年,李慧芹明显感觉到思政课堂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也丰富了。学生可以培育出一株花草,理解种子萌发的生命成长过程;可以在无人机竞技障碍赛中全神贯注,拥抱时代的科技成果;可以在校园电视台的新闻播报中,关注国内国际新闻,了解国家大事和国际形势,开阔眼界……“我们希望这门课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自我与家庭、班级、社会、国家、世界、自然之间的相处关系问题”。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2020年,国家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2021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

    随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被正式提出,全国各地思政课一体化探索也火热起来。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实施纲要》,山东省编制完成囊括小学、初中、高中17门学科的《山东省中小学生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浙江省组织编写《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和29门学科的《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如今,学校里的思政课发生了哪些变化?青年思政课教师有哪些机遇与挑战?

    从小学的“故事链”到中学的“逻辑链”再到大学的“问题链”

    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洪森说,“不要小看这一个小小词语的变化,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体化的范围变得更加广泛,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应随之进行转变”。

    今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推出我国首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展报告(2022)》,其中指出,思政课之“大”绝不是指课堂规模的大小,其“大”在宏大的时代、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强调社会各方面参与力量之多,横向辐射范围之广。

    华东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许瑞芳是发展报告的作者。在她看来,“一体化”实际上是要解决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问题,“我们期望思政课达到的育人目标是,学生能够对党的创新理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认同,并去践行”。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最关键是解决教学一体化,也就是如何让各学段的教学内容有序进阶、协同推进。”许瑞芳认为,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不同学段均有不同的子目标,实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就需要整体融合不同层级的教学目标,构建整体推进的协同机制。

    许瑞芳以最近刚举办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奋进新征程——临港新片区主题大思政课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观摩”为例说,在这次教学观摩活动中,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在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时,都会提到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但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又各有不同。对小学生来说,通过参观临港新城的发展变化,亲身体验智能化交通等“黑科技”,从而建立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直观感受;对于初中生来说,就需要理解中国能够取得如此大成就的原因是国家科技实力做支撑,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进而帮助学生树立人生发展目标;对高中生来说,需要理解实体经济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而明确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对大学生来说,需要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背后的价值旨归,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进一步明晰自己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使命担当。

    “这是一条完整的逻辑链,从小学的‘故事链’到中学的‘逻辑链’,再到大学的‘问题链’,同样的教学内容却能达到螺旋式递进的效果。”许瑞芳说。

    放眼全国,各地区也正依据自身特点让思政课“宏大”起来。江西省深挖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编撰出版了涵盖各学段的“红色文化”教材;北京市围绕“爱国主义”“劳动教育”“生态文明”等主题,开展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展示活动;上海市徐汇区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动,将思政课搬进龙华烈士陵园……

    “思政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也成为激发教师不断积蓄新知识的动力。”李慧芹对自己的事业发展充满期待和信心,“希望这门课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在时代洪流滚滚向前的进程中培养世界眼光与中国情怀。”

    “一体化”不是为了比拼谁更强,而是提供一个互相学习、碰撞的平台

    “不同学段的思政教育到底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让思政教育的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如何解决思政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前段时间,李慧芹参加了一场由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讨会,与全国各地的青年思政课教师就“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教学难题、现实困惑展开深入讨论。

    尽管“一体化”发展面临着一些难题,但这场激烈的头脑风暴却让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思政课教师于超备受鼓舞和启发,“把不同学段的教师汇聚到一起,不是为了比拼谁更强,而是提供一个互相学习、碰撞的平台,共同把这份事业推进得更好、更完善”。

    去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管理部(以下简称“基教部”)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搭建起思政学科共同体平台,采用一体化培训的方式,帮助北京师范大学全国各地附属中小学的一线教师以同课异构为范式,串联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学涉及的理论和知识,进而实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思政课教学“同研同学”。此外,一线教师还可以与专家学者探讨最新学术成果与教育创新,及时了解思政学科发展趋势。

    “虽然我是大学老师,但不一定能给中小学的孩子讲好道理。”在于超看来,思政学科共同体虽然是以高校马院为主导,但每个阶段的教师都是“主角”。之前有很多人会认为大学教师“高大上”,但在这场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的合作中,每个学段都有各自的教学规律,合作者之间可以互为“老师”。

    “讲好一堂新时代的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润枝认为,高校拥有相对丰富的思政课教研资源,如今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正成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牵头单位,助力提高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

    开设“强师在线——高师基础教育支持乡村振兴公益平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教研会、“我眼中的二十大”学生微视频展示活动、一体化研究基地和实践基地的建设等,一次又一次聚焦于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正是北京师范大学交出的“专属”方案。

    相似的组织机制出现在全国各地。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以及上海市中小学等,搭建一体化教学观摩平台,探索通过“同上一堂课”方式,建立起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学-共研-共教”的一体化建设协同机制;河北工业大学不仅请大学思政课教师走进中小学的课堂,一些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也加入探索“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育人格局的建设队伍中……

    “这种模式实际上是一线教师与专家学者‘双向奔赴’的过程。”北京师范大学基教部资源建设办公室主任杨雪介绍说,学科共同体平台建立的初衷就是希望高校的专家学者们为一线教师提供更多引领性的教学方案,同时一线教师的困惑和声音也可以作为高校课题研究的方向。

    不同学段、不同地区的复杂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每天早晨6点半,北京市某中学德育处主任王佳都会准时守候在学校大门口,当最后一名学生进入校园之后,他才会返回办公室。近几年,他明显感觉到德育教育越来越受重视,自己也越来越忙碌了,督促学生进行垃圾分类,培养学生们的公益意识、文明意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思政教育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也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让学生能够落实到日常实际行动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在王佳看来,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价值观塑造期,但此时的学生正面临青春期的躁动,思政工作不是强行纠正他们看似“错误”的行为习惯,而是告诉他们什么是“美”,以及如何才能实现“美”。秉承着“思想教育是一种情感感染”的理念,王佳带领学生们设计出了蕴含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新款”校服;还发起过文明使用手机的动员活动,请全校同学在签名板上留下承诺;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为孩子们答疑解惑……

    “思政教育首先要让孩子得到倾诉和表达,当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尊重时,才会拒绝老师,拒绝这堂课。”王佳说。

    尽管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但王佳也发现各地区的思政课要求不同,高考、中考甚至是小升初考试内容也不同,这为“一体化”建设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这一点也得到刘洪森的认同。他发现,在学科共同体打造过程中,如果平台只邀请北京、上海等地的名师授课就会导致“可能理念很先进,但并不一定适应每一个地区”,“就现阶段的发展来看,小初高不同学段、不同地区的复杂性是教师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曾经,也有人提出“一体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学段的课程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体系不系统、不连续、不协同等问题。刘洪森却觉得,教材内容重复是个问题,但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在内容确定的情况下,问题关键在于“不同学段的教师如何把教材语言转换为教学语言”。刘洪森参与过大学本科阶段思政课教材的编写,他举例说,讲到中国近代史,各学段一定会提到鸦片战争,但如何讲好就需要各学段的老师们动脑筋,“教材凸显的是共性,但教学却是在保障内容讲准的前提下彰显教师的个性”。

    面向未来,许瑞芳认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思政教育一体化评价体系。尤其是大学阶段,学生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每个人在之前学段的知识完成度都不一样,再加上此时不可能再采用小班教学的模式,很容易导致教学效果因人而异,“思政课教学和育人目标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罗列和考试成绩的检测”。

    “只有在家庭、社会和学校多主体参与下,不同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够有效融通,才能最大化地调动社会力量。”王佳觉得,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体不只是学校和教师,还应该包括家庭、社会、学生等,将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主体纳入课程一体化建设中,可以促进不同主体之间沟通交流,引领学生学业、家庭观念和社会公德等共同发展。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佳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许子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5月30日 09 版

在大时代寻找思政课之“大”
能源的饭碗不仅要“端得稳”更要“端得好”
传播红色文化 赋能使命担当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