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代胜利工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在黄河入海口——这片寸草不生的盐碱滩上打破了‘华北无油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起我国第二大油田。”5月19日,在胜利油田莱113区块,一位讲解员说,“莱113区块是胜利油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勘探开发以来,石油人发扬‘胜利精神’,发生过许多感人的故事。”
来自中国石化联合石化公司的青年骨干们眼神中闪烁着好奇与敬意。他们重走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胜利油田之路,学习牢记“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指示。
胜利油田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如今已经走过62年的发展历程。该公司团委书记张伯驹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展现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理想壮志。60多年前,为了摘下贫油国的帽子,数以万计的石油工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山东东营,在茫茫的盐碱滩上安营扎寨,挖‘地窝子’、建‘干打垒’,立井架、铺管道,拉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石油大会战。”
在勘探开发研究院,青年骨干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调研参观了“页岩油重点实验室”“CCUS重点实验室”。他们在一个个“高精尖”的实验室仪器前驻足观看,拿起用于展示的“稠油”“超稠油”进行观察比对。
中国石化联合石化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主要从事原油贸易、成品油贸易、液化天然气贸易等。这些青年骨干们虽然从事石油相关工作,但大部分人此前没有见过石油的生产过程,他们不时地提出一些关于技术应用和发展前景的问题。
张伯驹表示,莱113区块是CCUS项目大显身手之地,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经过捕集提纯,重新进入新的生产过程进行再利用和封存。从注水把油“挤”出来、用化学剂把油“洗”出来,再到用二氧化碳把油“驱”出来。从曾经的“叩问荒原要石油”到如今“胜利之下找胜利”,大家感受到的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石油石化发展的印记。
在胜利石油科技馆发展史厅,“胜利人开发胜利战天斗地”的大型实景模型,生动演绎了曾经的艰苦岁月。青年骨干赵雪瑶说:“我们观看了一段‘战井喷’的历史资料。发生强烈井喷时,100多个大气压的油气流裹挟着泥沙,咆哮着从地下直蹿空中,井口重达14吨的大型抽油机被整个‘吞’入地下,而且地下冒出的石油和天然气随时都会有遇火爆炸的风险。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石油行业的先辈们,用自己的身躯一次次地冲向井口附近,把闸门压平,经历了整整68天的奋战,才终于制服井喷。这对我触动很大,我们的先辈,就是一群舍生忘死、为油而战的战士。为了国家和油田的财产安全、生产安全,职工群众的生命安全,他们早已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他们的精神让我们为之震撼,更让我们青年石油人为之振奋。”
位于青岛董家口经济区的LNG接收站是中国石化首个LNG项目,承担着供应山东省乃至华北地区天然气的“重担”。一行人重点调研参观了27万立方米大型LNG储罐,该储罐是目前国内建设速度最快、占地面积最大、内外罐底板直径最长的液化天然气储罐。
“对于我们石油能源产业来说,下一步就是要把技术搞上去,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降低成本,同时按照绿色低碳转型的方向,实现节能降碳的目标。”青年骨干李思璇表示,“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意味着要把主动权、关键的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能源开发勘探与利用独立化。我们更应该肩负起责任,将能源报国的理想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将能源大宗商品国际贸易做大做强,确保能源的饭碗不仅要“端得稳”,更要“端得好”。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田嘉硕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