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07月0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鼓岭情缘跨越世纪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余冰玥 张哲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07月05日   05 版)

    6月28日,福建福州,鼓岭景区万国公益社,参加“鼓岭之友”座谈会的中外嘉宾一起种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曲俊燕/摄

    习近平主席向“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致贺信中写道,“1992年,我邀请加德纳夫人访问鼓岭,帮助她完成了丈夫梦回故土的心愿。30多年过去了,‘鼓岭之友’和两国各界友好人士深入挖掘鼓岭历史,积极传播鼓岭文化,为加深中美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好交流而不懈努力。”

    1992年的鼓岭故事是鼓岭精神的根,新的鼓岭故事还在不断续写、传承。一代代鼓岭家族用自己的努力,展现出中美人民“多走动,多交流”的珍贵情感。

_______________ 

    在鼓岭百年邮局旁,有一口水井,上面刻着“外国本地公众水井”。美国穆蔼仁家族后人、鼓岭文化研究专家穆言灵最喜欢这口井。她说,当时鼓岭本地村民与居住在此的外国人一起共饮这潭井水。井成了双方相互尊重、友好相处的缩影。

    在6月28日举办的“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上,“鼓岭之友”成员们重温起家族在鼓岭生活的岁月,讲述那些关于亲情、友谊与爱的故事,续写搭建民间友谊桥梁,拓展交流合作的新篇章。

    给穆蔼仁送只鼓岭大黑鸡

    在鼓岭山居生活博物馆门口,有一座女挑工雕塑,雕塑挑筐内有一襁褓里的男婴。穆言灵说,她的丈夫穆彼得就是男婴的原型。

    穆言灵从小对中国感兴趣,读大学时,她遇到了穆彼得,“他很高很帅,还和别人不一样”。穆言灵发现,穆彼得在中国出生长大,有“中国味道”,会和她讲许多中国的故事,聊中国美食,“我觉得我找到了一个‘中国人’,并和他结了婚。”

    穆言灵第一次听到“鼓岭”这个地名,是从穆彼得的父亲穆蔼仁那里。那是战火纷飞的20世纪40年代,20岁的穆蔼仁来到中国,在位于现福建省南平市洋口镇的福州英华中学教授英文和体育。一年后,他因学业返回美国。此后,他成为“飞虎队”中尉,再次来到中国支援抗战。战后,穆蔼仁和妻子留在福建协和大学任教,儿子穆彼得也在福州出生。穆蔼仁告诉穆言灵,1948年,两个月大的穆彼得就是躺在篮子里被挑上鼓岭的。

    一次,有位鼓岭村民患了重病,急需输血,只有穆蔼仁的血型相符,他毫不犹豫献血救了村民。这户人家十分感激,特意给他送了一只鼓岭大黑鸡。在穆家的一张历史照片中,穆蔼仁手里拎的正是那只鸡。

    互帮互助在鼓岭是寻常事。外国人在鼓岭办学、办医院,教中国学生学习职业技能,为当地村民治病。村民们则提供食物,帮他们从山上采石头来造房子。外国友人离开后,村民们也帮他们照看房子。

    父辈对中国的友好感情也在家族中传承。后来,穆彼得和穆言灵夫妇有了两个女儿,取名“爱中”和“爱华”。1988年,他们获得了来中国的机会,先后在南京、北京、重庆和上海等地工作生活,一住就是30年。

    2015年,在穆蔼仁去世10年后,穆彼得夫妇遵从其遗嘱,把部分骨灰撒进了闽江。他们还想去看穆彼得出生的医院、小时候住的地方、爱去玩耍的邮局,在福州当地朋友的帮助下,他们第一次到了鼓岭。邮局墙上仍贴着一幅1925年的鼓岭地图,但上面屋主的姓名却难以追溯。这趟鼓岭行,让穆言灵决心开启对鼓岭故事的探寻与传承。

    一个“双胞胎”中国闺蜜

    自2015年首次来福州“寻根”后,穆言灵坚持研究和传播鼓岭文化,挖掘收集鼓岭相关文字资料、图片和实物超1000件。

    “我们最新的进步是引入了AI技术辅助识别图片中的人物。”穆言灵说,“这太令人惊喜了。我认人的能力很强,也常常对许多老照片无法分辨。AI帮了我们很多。”

    穆言灵创建了面向外国友人的鼓岭英文网站,组织了多次“寻梦鼓岭”活动。在她和众人的努力下,鼓岭故事的主人公从最开始的加德纳家族扩展至穆蔼仁家族、柯志仁家族、福益华家族、蒲天寿家族、柏龄威家族、兰玛利亚家族等多个家族。更多中美人民友好往来的珍贵情谊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82岁的毕乐华来自美国柯志仁家族,父亲柯志仁是一名生物学家,由他编撰的《华南鸟类》在学界影响力颇高。毕乐华儿时曾在鼓岭生活过,有一个“双胞胎”闺蜜李怡英。毕乐华的父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在福州英华中学教书。1941年,毕乐华在福州出生,父母的好友李老师的女儿也在同年出生。那一年恰逢英华中学建校60周年校庆,李老师的女儿取名为英,毕乐华取名为华。在鼓岭座谈会上,鼓岭文化研究者林轶南展示了两人的合影。在1942年,婴儿时期的她们留下了第一张合影;2014年第一次重逢时,两人已两鬓斑白;这次再回福州,姐妹俩再次重聚。见面时,两位老人始终手挽手,仍旧说着福州话。

    类似的珍贵跨国友情,也留在了当地郭茂炉家族后人的记忆中。“父亲经常向我们说起小时候和加德纳一起打网球、踢足球的美好回忆。”郭茂炉的儿子、78岁的郭功宏回忆说,“我们就是远方的亲戚。”

    正如习主席在贺信中所说的,“鼓岭之友”的经历再次证明,中美两国人民完全可以跨越制度、文化、语言的差异,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三个关于树的记忆

    在“鼓岭缘”论坛上,加德纳的侄孙李·加德纳讲述了3个“树的故事”:上世纪初,儿时的加德纳常和小伙伴一起爬上鼓岭千年“柳杉王”玩耍;1992年,加德纳夫人结束鼓岭访问时,特意带走了一块树皮;2018年,李和哥哥来鼓岭时合抱了那棵老树,触摸家族的“鼓岭之根”。

    “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能找到这么多感人、暖心的鼓岭故事。”穆言灵说,虽然这些故事的人物和情节不同,但它们让人深思。“每个鼓岭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事实: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来自不同家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建立友谊,而且这种友谊可以代代相传。”

    穆言灵的女儿爱华7岁起在中国长大,这是她第二次回鼓岭。从小爱华就听妈妈讲祖辈在鼓岭的故事,脑海中想象父亲坐在篮子里被挑着上山的画面。“小时候,我觉得不可思议。现在想来那是个触动人心的画面,他们和当地村民融为一体。”爱华至今还记得母亲找到鼓岭旧址照片并把它和现实中的房子对上的那一刻,“非常令人感动,我们找到了家庭的根。”

    “中国(经历)是我身上的一大部分,它和我的心是一体的。”1998年,爱华回到美国上大学。2002年返回中国,直到2017年再次赴美工作。爱华很喜欢跟美国的朋友们分享他们了解不到的中国。“这是另一种生活,一种深入了解文化的方式。让他们认识到在美国的新闻中读到的中国报道只是一个视角。”

    “每当我看向鼓岭,我对自己说,我们需要更多美国孩子在这长大,也需要中国孩子在美国长大,将来我们需要这样的孩子指引方向。”穆言灵觉得,不同国家的年轻一代需要更多时间在一起相处,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友好交流。穆言灵提议,在之前总结的鼓岭精神——和平、友谊和爱——基础上再加两点:理解和尊重。“如果没有‘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两种不同的文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友谊和爱’。”穆言灵认为,可以从每一个小行动做起,让中美人民友谊像鼓岭上的千年柳杉一样,茁壮成长,生生不息。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余冰玥 张哲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7月05日 05 版

从鼓岭到艾奥瓦州 中美人民友谊生生不息
鼓岭情缘跨越世纪
艾奥瓦州“老朋友”:让友情从“新”出发
“鼓岭之友”蒲光珠:中国,我心之乡
程高登:教育事业孕育中美人民友谊的种子
卢卡·贝隆:期待“老朋友”情谊传承到中美青年一代
美国留学生:从中国文化探寻友好交往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