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07月0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鼓岭之友”蒲光珠:中国,我心之乡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余冰玥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07月05日   08 版)

    “为何会如此?离开中国来到美国这么多年,我的心为何依旧久久不能平静?为什么中国一次又一次在心里召唤我?”在2023“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上,“鼓岭之友”成员、美国蒲天寿家族后人蒲光珠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讲述鼓岭回忆时,仿佛在念一首思乡诗。“这里不是我的第二故乡,就是我的第一故乡。”

    1936年,蒲光珠出生于福建古田,父亲蒲天寿是解放前福州协和医院最后一位外籍院长。“当时我们的根在中国已经很深了。”蒲光珠回忆,父亲出生在莆田,直到去美国上大学前都住在福建。在美国医学院就读时,蒲天寿遇到了蒲光珠的母亲多萝西·戴维森,两人相爱了。在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取得硕士学位后,他邀请多萝西一起前往中国。

    “你会爱上中国的。那里太美了——落日美到无法形容!中国人非常友好,你永远不会害怕,在乡下我们不需要警察,那里的食物很美味……在他们中间工作,尽一份力,是一种多么光荣的生活。当你去一个陌生人的家时,他们会很高兴见到你,总是邀请你进去喝杯茶。”蒲光珠说,父亲真诚的话打动了母亲,于是他们一同回到了福州。后来,蒲天寿依托协和医院创建了妇幼诊所、巡回医疗队、麻风病院等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把一生献给了救死扶伤的医疗事业。

    “父亲在鼓岭的家中也开了一间小小的诊所。”蒲光珠12岁之前的夏天都在鼓岭度过,她还记得,诊所在一层,有高大的石头地基。夏季繁忙没有助手时,蒲光珠便常常在父亲给村民看病时帮忙照看病人。她也因此认识了不少当地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蒲光珠一直记得有个名叫“秀(细)妹”的“阿嬷”,童年时,摔倒或受伤了,她不是去找妈妈,而是要找她的小“阿嬷”。即便离开中国后,她也依旧放不下这段回忆。“我的叔叔在福州的孤儿院工作,我的妹妹在那里过世。如果没有中国人的帮助,我们没法承受这样的打击。最大的安慰来自我的‘阿嬷’,我每天都会奔向她,也学会了她的语言。”

    1984年,蒲光珠一家受邀回到古田时,再次见到了小“阿嬷”。“她一如既往的美丽和可爱。她给了我一个美好的人生开端。我们回来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他们仍然记得我的父母和他们的工作。”

    蒲光珠今年已经86岁了,白发苍苍的她至今仍记得儿时在鼓岭和村子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时光。“我们在这里有很多朋友,就像天堂一样。”蒲光珠说,当时他们住在带门廊的房子里,可以俯视云雾缭绕的山谷。那时山顶不像现在有汽车直达,只能爬台阶上去。“当你爬得越来越高,会到一个有着漂亮菩提树的休息站,可以在那里停下休息喝喝茶,再继续往上爬。”蒲光珠还记得,往上爬的每一步,都要比之前更凉快一些。

    蒲光珠还常常和其他孩子一起,拉上医院里不当班的护士,在门廊上排好椅子,挂上床单,演话剧。“妈妈说我们在说英语之前都说汉语。那是一段快乐的时光!”

    12岁时,蒲光珠跟随父母返回美国,这一次是她第四次回到鼓岭,但鼓岭往事一直萦绕在她的脑海里。“汉语是我的第一语言,我在1944年曾回到美国,觉得与中国相比,美国更像外乡。”蒲光珠说,“我的祖父、父亲都曾在中国生活,如今我又带着我的孙女回到中国,这是我们家族五代人与中国割舍不断的情缘。”

    蒲光珠时常给家中的孩子们讲鼓岭的故事,孙女凯茜也是听着她的故事长大。这一次,蒲光珠特意带着凯茜来到福州,重走鼓岭老街和故居旧址。她带她去看自己小时候玩过的“滑滑梯石”,看家门口高高的柳杉,“补齐家族记忆遗留在中国的这张珍贵拼图”。

    这是凯茜第一次来到中国。在鼓岭邮局旁的“外国本地公众水井”前,她学着祖母当年的模样用水桶打起一桶水。她曾无数次听过这口百年古井和当地村民的温暖故事。“这次能来到祖母儿时的故乡真的很开心!祖母给我讲了很多她在中国鼓岭的故事,每次都听得我很感动。”一路上,凯茜被鼓岭故事吸引,被中国人民的热情友好打动。作为一名教师,她也希望把鼓岭故事和中国见闻讲给自己的学生们听。

    “距离、岁月、磨难、战争,都不能把我们和我们祖先所热爱的中国分开。”蒲光珠说,“每次想起中国就让我心绪翻涌,她就是我的心之故乡。”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余冰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7月05日 08 版

从鼓岭到艾奥瓦州 中美人民友谊生生不息
鼓岭情缘跨越世纪
艾奥瓦州“老朋友”:让友情从“新”出发
“鼓岭之友”蒲光珠:中国,我心之乡
程高登:教育事业孕育中美人民友谊的种子
卢卡·贝隆:期待“老朋友”情谊传承到中美青年一代
美国留学生:从中国文化探寻友好交往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