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扎根交通运输行业,以服务港口航运发展为使命,构建“政行企校”四方协同、“校港一体”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锻造中国特色港航职教品牌。
——————————
探索“政行企校”四方协同的现代港航职业教育新范式
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开展《RCEP背景下山东港口国际港航人才培养战略研究》课题研究,制定发布《国际港航人才培养战略规划》、成立交通运输行业起重装卸机械操作职业建设联系点,建设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参与编制6项国家和行业标准。此外,学校发挥地处青岛市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等优势,与青岛市政府联合发起成立RCEP产教协同联盟、区关港联合创新实验室等,不断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持续提升教育、科研和服务社会水平。
行业引领发展方向。以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引领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的转型升级。行业以需求引领教育发展,推动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的各领域、各要素、各环节、各链条形成有机整体协同发力。多年来,学校先后联合行业头部企业、专业协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山东港航职业教育集团,推动行业发展与教育改革,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企业深度参与办学。学校主办方山东港口集团是省属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把学校发展纳入山东港口发展战略规划,与港口发展、产业规划同步谋划、统筹推进,形成了港航专业特色鲜明、企业办学质量卓越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国企办学的“山港样板”,对于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院校精准服务市场。40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立足港航,服务社会”的办学定位,打造了港口机电、港口航运管理等8大专业群、共39个专业,形成了以涉港涉海专业为支撑、重点面向港航及关联产业的“港航并重、水陆并举”的专业建设格局。港机、港电、港管和港工等涉港专业的办学实力、在校生比例和人才培养质量在高职教育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实现了充分对接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建校以来,共培养6万余名毕业生,遍布全国港航物流企业,其中,港口类毕业生19000余人,航海类毕业生5600余人。
打造“校港一体”深度融合的现代港航人才培养共同体
强化顶层设计,打造全面融合的命运共同体。山东港口集团出台《山东港口支持港湾学院建设世界一流港湾职业大学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在校企合作、基础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集团及其权属四大港口和十二个板块公司拥有涵盖港口、航运、物流、国贸等港航业及关联产业的全部业务链条,为学院产教融合、特色发展提供了天然的体制优势和资源优势。建立起了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思想融合、干部融合、业务融合、制度融合、作风融合和文化融合为支撑的“六位一体”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打造全面融合的命运共同体。
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协同发展的事业共同体。山东港口集团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全面推进产教融合,助推学校实现职业教育“学习工作化、实训实境化、学生职业化”。协调学校与直属的各港口集团和板块集团签订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实现“把学校办到港区,把课堂搬到码头”。近年来共为青岛港、日照港、新加坡高级船员联合会等国内外港航企业培训员工11万人次,培养社会船员超10万人次。制定出台《特聘教授、客座教授、产业教授(导师)聘任与管理办法》,指导港湾学院聘任张连钢、皮进军等38名客座教授、产业教授。推动校港人才互通,学校近50%的专职教师有港口一线的工作经历,“双师”素质教师达80%以上。在学校投资建成港口码头远景实训室、自动化码头实训室,集门机等为一体化的校内大型港机设备实训基地等,构建协同发展的事业共同体。
优化培养机制,熔铸薪火相传的文化共同体。集团重视发挥企业优秀文化的育人作用,将校园文化与山东港口优秀企业文化相融合,打造港航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学校依托山东港口平台,新建36个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内VR思政实践教学中心,建设校内港航文化体验馆、大师工作室。聘请港口大国工匠进课堂,组建党史、山东港口史、校史“百名师生宣讲团”。通过“劳模工匠”冠名班等形式,开展“工匠精神”培育等课程思政内容。学校将山东港口企业文化标识等线上、线下可视化推送,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组织教师和学生深入港口,接受港口优秀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让学生成为港口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熔铸薪火相传的文化共同体。
未来,港湾学院将坚持深耕港航领域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力争把港湾学院建成特色鲜明的港航人才培养高地,产学研用、高效协同的港航科研服务平台,体系健全、服务全球的港航人才培训基地,引领前沿、服务战略的港航发展高端智库,为服务国家交通强国战略贡献港湾力量。
(信息来源: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