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书是旅伴 目的地是自己

张艺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5月20日   06 版)

    都说旅行最考验一段关系,如果要挑一位旅伴同行,书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它可以身兼多职:导游,带你领略人文风土、名胜美食;或者与目的地无关,只是引你进入另一段时空。飞机起飞前那几分钟,我总是紧急用流量加载几个章节,足够几个小时不只看云。

    知乎上有个问题:有没有哪本书,让你觉得“特别适合带着去旅行”?

    150多个回答里,几乎没有重复的。像旅途一般新鲜,又像旅行的感受一样独特而私密。

    有人喜欢带与城市相关的书籍,比如,北京与《京华烟云》,成都与《锦官城笔记》,重庆与《寒夜》。

    我也会,去东北的路上翻一翻《巨流河》,出发安阳前找来《翦商》补知识。

    在国内旅行,很大概率“偶遇”苏东坡。他一生浮沉,足迹遍布多地。写杭州美景,他“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回忆家乡眉山,他感慨“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老年贬谪至如今海南,他留下“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豪迈。

    什么是旅行?知乎答主“羽穸”说,旅行,不正是探寻别人习以为常的目的地吗?卞之琳的诗形容旅行倒是贴切:“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在知乎答主“江睿谨”看来,旅行不是机械地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不是为了去打卡拍照,而是身体或者灵魂在路上,享受精神上的期待感。“就像你诵咏了很多年江南的诗句,有一天你下定决心,想去江南看看,从你买票的那一刻开始,旅行就开始了。”

    当你抵达目的地,不妨去那里的独立书店看一看,南京的先锋书店、沈阳的呐喊书店、厦大附近的小渔岛书店……总能找到代表这座城市独家记忆与气质的书,把它装进行李箱。

    当然,还有美食。有位知乎答主推荐,如果来苏州旅行,陆文夫的《美食家》不容错过,“这本书写的是人,关于苏州美食的着墨虽然是陪衬和点缀,却非常精彩”。

    书中开篇就来了个“王炸”。一碗苏式面怎么点?“硬面,烂面,宽汤,紧汤,拌面;重青(多放蒜叶),免青(不要放蒜叶),重油(多放点油),清淡点(少放油), 重面轻浇(面多些,浇头少点),重浇轻面(浇头多,面少点),过桥——浇头不能盖在面碗上,要放在另外的一只盘子里,吃的时候用筷子夹过来,好像是通过一座石拱桥才跑到你嘴里……”

    在这位知乎答主看来,旅行中能够品尝到当地的美食,并了解到它们背后的历史人文,是一种非常充实、有意义的体验。

    如今,纸质书已不是许多人背包里的选择。知乎答主“耳多”却唯独会带上纸质的《说吧,西藏》,“我旅行到哪里,这本书就跟着一起到哪里”。

    一开始,她是因为喜欢作者宁肯的文字。无论眼前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象,那本书都能将她带到高山上飘扬的经幡前,或是清晨远处雪山上的那一抹金黄之间。“这对一个喜欢自然景观,尤其高原自然景观的人来说是一剂强效药,让人感觉无论置身何地,无论在何处旅行,都能找到那些浸润眼眶的瞬间。”

    与书同行越久,她越感受到,文字随着每一段旅程而跳动出了不同的韵律。

    《说吧,西藏》在形容一位老人微笑的脸庞时写道:“阳光在山脉刻下了什么,也在他脸上刻下了。”于是在看到被阳光照射出不同阴影的山脉时,“耳多”总会联想起一位老人微笑的脸庞。同样在看到一位脸上布满皱纹的老人时,她也会想到那些屹立在岁月中的山脉,沟壑一道道,阳光一条条。

    “耳多”说,有些书就适合随身带着,偶尔翻开一页,思绪便能与它连接在一起。她还在尝试,用AI把旅程中的照片做成漫画效果,用AI实现她对旅行的想象。

    有时,带什么书也与目的地无关。

    作家蒋勋写《舍得,舍不得》这本书是源于他带着《金刚经》旅行,而知乎答主“离歌”则带着他的《舍得,舍不得》旅行。

    书中吸引她的,是蒋勋用自己经历的一件件小事以及他对历史、艺术的理解,告诉读者——舍得或不舍得,也不过是件小事。

    “在旅行路上,这种感触更清晰一些。”“离歌”说,旅行永远都受限于时间、金钱、精力、风险等因素,而舍得是平衡这些因素之间关系的终极动作。

    时间往前推若干年,周围的人很少旅行。列维-斯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中回忆,“普莱耶尔音乐厅之类的演讲厅也不像现在这样,每个星期总有五六次让人在那里讲述旅游故事。那时候的巴黎只有一个昏暗冰冷、年久失修的小戏院供人进行这类活动。”

    知乎答主“Chalffy”选择带《忧郁的热带》。“一本好的旅行书籍,除了能让我们跳脱日常,以他者的眼光去重新认识熟知抑或陌生的世界,也应该以思辨的哲学让读者重新思考旅行和地域文化。”他说,“旅行中我们所看所体验的每一个细节,都在更加宏大的世界观中影响我们人类,私人的记忆也应具备这种宏观性。”

    列维-斯特劳斯在书中引用了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在《意大利之旅》中的一段话:“每一个人,身上都系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爱过的一切所组成的世界,即使他看起来是在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里旅行、生活,他仍然不停地回到与他相系的那个世界去。”

    列维-斯特劳斯也曾在世界各地四处追寻,经过二十年的沉淀筛洗,才将这两个世界真正联系起来。

    当我们朝着不同的方向出发,去渴望的陌生世界里,手中的书会提醒你,旅行的目的地,是自己。

张艺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5月20日 06 版

一本书一次旅行 能够改变什么
走向乡村和小城的“新旅人” 在烟火里寻找诗意
在赛博的世界里大口吸氧 “一键三连”
书是旅伴 目的地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