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带上一本书,在旅途中解锁自己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5月20日   04 版)

    旅行,是一个去寻找和探讨“自己”的过程。旅行最美好的部分,总是发生在与我们个人成长节拍一致的时刻。我们抵达的远方,会成为记忆,成为养料,也会成为解锁未知前路的神秘密码。

    《八十本书环游地球》

    在开启现实旅行之前,你不妨打开这本书,进行一场“纸上壮游”,提前预习一下旅途中可能会蹦出来的“知识点”。八十本文学经典,会带你进行怎样的环球旅行?

    哈佛大学比较文学讲席教授、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大卫·丹穆若什模仿凡尔纳《八十天环游地球》中的福格船长,带所有热爱旅行和读书的读者们进行了一次有趣的“环球旅行”。每天凭借一本书带来的灵感,这位文学“船长”带领读者从伦敦出发,途经巴黎、开罗、耶路撒冷、加尔各答、京都、上海……最后再回到伦敦。

    “刷地标”的同时,那些著名作家和作品令你目不暇接。从伍尔夫、狄更斯、但丁到卡尔维诺、沃莱·索因卡,再到吴承恩、鲁迅、张爱玲、莫言、北岛、三岛由纪夫、马尔克斯和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博学的文学“船长”狠狠秀了一下实力——那些文学经典书页“翻”得太快,所以你得跟上作者的脚步。

    《旅行中的生死课》

    《旅行中的生死课》的作者60岁才开始海外旅行,一页页的文字中跳脱出来的,是她与一个个灵魂相遇时被激活的感受和思考。《旅行中的生死课》,带着读者在一场场非凡旅行中思考生死议题。

    她带着你与欧文·亚隆一同感受生命中的爱与痛,在萨特的葬身之地回望灵魂的深渊,用野花致敬永不妥协的苏珊·桑塔格,在波伏瓦的咖啡桌边聊聊“人无不死”,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进行一趟艰苦的思想之旅,在叶芝的长眠处奉上几片绿意,见证沙特尔大教堂的涅槃重生……

    作者鼓励你:“在旅途中进行探索,有所发现,让自己心跳加快,甚至眼含热泪。”在异国的墓地,你会看到人们对生命的提问和回答;不期而遇的风景和人情,让你渐渐忘掉琐碎的烦恼。文豪们的讲述固然深刻,而你自己亲身体验的所得、所思弥足珍贵。

    《浪游记》

    不同的作者聚在一起,可以共同书写“乡愁”“浪漫”还有“异常”。

    我们不只需要旅游攻略,更需要理解自己为何而出发?出发之后该如何选择方向,又该如何安放自己的心绪?

    现代和古老,匆匆与永恒,这些终极的时间话题都会在你的旅途中有所体现。从兰州附近一座几近被遗忘的小镇,到长江流经的那座叫宜昌的城市;从湄公河畔王宫附近的古老银器店,到西湖边凌晨4点的茶会;从尼泊尔喜马拉雅山脚夏尔巴人那碗豆汤饭,到印度那场与神庙频繁相遇之行;从寻觅真的张爱玲故居,到偶见西域的那片霞光……

    旅行不会成为直接左右你生活现状的绝对因素,但也总会在一些灵魂需要大口自在呼吸的时刻冒出来,撩拨你,提醒你这件事存在的必要性。

    《旅行的艺术》

    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很经典,点出了一些我们向往远方的“真相”,比如:真正的旅行,是旅者的心灵与旅行地之间的共通和默契。

    德波顿有着深厚的哲学素养,对西方文学和艺术作品也有广泛的涉猎。在论及“旅行”这一陈词滥调的题材时,他不仅表现出理性的悟觉,而且还能结合福楼拜、波德莱尔等文学家的创作,参照凡·高等画家的作品,多方位地观照和剖析“旅行”,指出探寻美的旅程的关键:“我们想要从哪里开始艺术之旅,艺术作品就从哪里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

    这本书很适合在一趟长途火车、飞机上阅读,那种“在路上”的时间,反而适合进行这样纯粹的沉浸式阅读。一个充满期待的远方目的地正在等你,而阿兰·德波顿如朋友一样和你聊聊旅行的种种。

    作者并不想给一个明确的“答案”,但你会一直深受启发。唯有把自己滋养成一片沃土,才能真正享受旅途每一章节。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有些行走,是为了触碰历史脉络,并找到和今天的联结之处。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这本书作者从湖南长沙出发,以徒步为主,重走了300多名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从长沙到昆明的西迁之路。

    不同于那种猎奇式旅行文学,作者以近乎学术规范的严格标准,引证了大量史料与访谈。几乎每到一个县城,他都会与当地的史志办打交道。《重走》一书不仅有历史的钩沉,更有“今”与“昔”的比较。该书以非虚构写作手法,找到“湘黔滇旅行团”与当下的结合点——当年1600公里的旅程为后来数十年的中国文化留下了生动的注脚,也为当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再出发提供了无尽的启迪。

    《午夜降临前抵达》

    这本书记录了作者在欧洲大陆的两次漫游:“夏”以搭火车的方式,“冬”以自驾的方式。他独自踏上旅途,深入欧洲腹地,展开一场逃脱和寻找的漫游。中欧生长在帝国和强权的夹缝中,在历史的长河中撕扯和游移。这样的旅行,是为了明白“世界上还有人在这样生活”,在一次次出发和抵达中确认自我。

    这本书对于很多同样热爱旅行的年轻写作者意义是:以严肃写作的视角看待旅行文学。在作者看来,旅行文学写作并不容易,且应该有一种更为“严肃而精致”的呈现。

    当一个写作者不仅用脚丈量世界,还试图用笔记录文明的表象和内里,这样的旅行文学显露出行路之外记录历史的担当感和厚重感。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5月20日 04 版

旅行也是一场成人礼
对世界上瘾中,找到持续成长的力量
逃离城市的人们,在AI时代怀念梭罗
西藏之旅,见证我的十八岁
带上一本书,在旅途中解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