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7月26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馆长来了

彭明瀚:把海昏侯博物馆建到考古现场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佳冰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7月26日   08 版)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口。受访者供图

  海昏侯刘贺墓园鸟瞰图。受访者供图

  刘贺墓园的展览区域。受访者供图

  彭明瀚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受访者供图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内陈列的金饼。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佳冰/摄

  博物馆是一个公共文化机构,应该充分嵌入时代的文化消费和审美需求中。社会有什么需要,我们就要想自己能做什么,要试图在满足每一个社会需求的过程中,找到自身发展的支点。

——————————

  这是一个会看上市公司总裁管理心得的博物馆馆长。

  20多年前,彭明瀚还在担任江西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省博”)的馆长,为此特意写过几篇文章,谈论博物馆走向市场的路。他说:“没有观众的博物馆,最多只能是一座文物收藏仓库。”

  2017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以下简称“海昏侯博物馆”)开工建设。彭明瀚来到这里,成为这个新生的博物馆的第一任馆长。他有了更多空间来施展自己的想法。

  把博物馆建成一个文化消费体验区

  中青报·中青网:今年5月,海昏侯博物馆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作为这个年轻的博物馆的“老馆长”,你的感受如何?

  彭明瀚:这是业界对我们工作的认可,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和监督。事实上,海昏侯博物馆一开始就是按照一级博物馆的要求来建设的,整个公园也是按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标准来建的。

  中青报·中青网:为什么一开始就定了这么高的标准?

  彭明瀚:这批文物的价值,就应该让我们这么去建设。海昏侯国遗址印证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汉武盛世。过去,我们对“盛世”都停留在概念中,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并不清晰。现在,在这么偏远的地方、一个身份并不很高的侯爷的墓里,能出这么多珍贵的文物,这就是盛世最好的展示。对这样一批文物进行保护和展示,一定是用现有的最高标准去规划建设。

  中青报·中青网:作为汉代考古出土金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遗址,这478件、重达115公斤左右的金子,我们如何保护?

  彭明瀚:因为这些文物太珍贵,当时我们对安保极为重视。在2019年完成设计的时候,我们的安保是当时博物馆里最先进的。例如,展柜里有位移报警,文物移动3毫米,系统就会报警,控制室马上就会显示画面,保安会到现场处理。

  中青报·中青网:海昏侯博物馆还有哪些定位、设计上的不同?

  彭明瀚:再建一个以前那样的城市博物馆,不是我想要的。20年前,我在江西省博物馆做馆长,那是综合性的博物馆,是城市里一个大而全的文化机构。但海昏侯博物馆是一个专业化的博物馆,在规划的时候,我们决定把博物馆建到考古现场去,把文物和文化遗址有机地对接起来,让观众能有现场的体验。馆里的文物、考古现场、遗址周边的生态环境,都是展览体系的一部分。我要把博物馆做成一个文化消费体验区。

  尤其这里的村居环境,是我最中意的一点。这里离南昌市区40多公里,属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水、田园都是自然的肌理。汉代的海昏侯国是2000多年前的文化,那2000年前的农业社会是什么样的?建遗址公园的时候,我们把老百姓的地租过来,让他们以传统的方式去种,给他们补贴。种的农作物必须是刘贺时代的东西,比如水稻、荷花。种地也不能用机械,要用牛耕。我们还在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外围引导农户建设采摘果园,就这样逐步引导社会资本进来,把它建成一个文化休闲的景点。

  海昏侯国遗址所在地,过去交通不便。以前考古的时候,我们从南昌过来要花两个多小时。在建博物馆之前,我就提出,要先修路,没有通达的路径是不行的。我们修建了一条旅游景观公路,建这条路比建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的投入还大。现在游客从城区过来,只需约40分钟。

  怎么让来滕王阁旅游的人也到博物馆来

  中青报·中青网:你在2003年写的文章里,就在思考博物馆走向市场化的问题,当时为什么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

  彭明瀚:我觉得博物馆要长期地、高质量地发展,必须要走与旅游相结合的路子。我们谈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教育,这些功能的实现首先得有人来。如果你的博物馆的受众只是城市居民,城市就那么多人,去两三次就差不多了。旅游就不一样,世界各地的人来,有不断的人流。

  我以前在江西省博工作的时候,“邻居”就是滕王阁。那时候我就想,怎么让来滕王阁旅游的人也到我的博物馆来。

  我们很早就开始做文创,除了做省博的文创,还做滕王阁的文创。我们把停车场免费向旅行社开放,让他们把到滕王阁的旅游大巴停放到我们那里,让导游告诉游客,省博有文创店,可以买到滕王阁的纪念品。

  我每年把各大旅行社找来开座谈会,跟他们探讨,怎么让他们愿意把旅游团带到博物馆来,怎么适应旅行社、导游和公众的需求。

  中青报·中青网:他们有哪些想法让你觉得很新颖,后来确实也这样做了?

  彭明瀚:过去博物馆的普及工作做得不够。旅行社的人跟我说,你要把这些东西弄得很简单,让我们听得懂,我们才能够帮你传播出去。这是我印象最深的,所以这些年我一直在做文化科普。

  现在我们面向公众的部分是市场化的,有旅游公司和物业公司来做管理,购票、讲解、摆渡车……观众的评价是我们对公司进行绩效考核,甚至决定人员去留的重要标准。观众的意见、反馈、投诉,包括网络平台上的留言,我们都有记录,有一个专门团队在做。

  中青报·中青网:在海昏侯博物馆,你最满意的设计是什么?

  彭明瀚:我觉得是应用现代科技,让观众看得懂。汉文化距今2000多年,怎么用最简单的办法让大家看得明白,这是我为了做好这个博物馆,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我们有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游戏体验互动区,用了很多以前没用过的技术,VR/AR、超薄屏幕、虚拟裸眼3D等,用现代科技来解释汉代文化。这个展区全部是数字展览项目,没有用一件实体文物,比如3D试衣镜技术,在屏幕前挥手就可以换上汉代服饰。这个空间还可以提供给中小学生来研学,能同时容纳两三个课程,教他们汉代的礼仪、服饰、音乐等。

  去年,我去香港参加博物馆高峰论坛,分享了怎么用科技赋能博物馆。我认为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现场的反馈很热烈,馆长们都来和我交流,觉得这些方法很新颖。

  真正融入社会,就是好的博物馆

  中青报·中青网: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3年,我国博物馆总数从3866座增长到6833座,这种发展速度不但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在全球范围内也是相当罕见的。你怎么看待“博物馆热”?

  彭明瀚:在中国,博物馆怎么发展都不为过。我们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家,传统文化的根脉是维系中国人的重要纽带,中国人对寻根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是中华民族骨子里的东西。

  现在是博物馆事业所面临的最好时机,这是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些年,博物馆数量增长最多的是社会各界与个人办的博物馆。过去是文博界来办博物馆,现在变成全社会创办博物馆,所以才有这种数量的增长。这肯定是好事,文化建设本来就是大家的,不是文化界几个文化人的事。

  现在,中国是世界上博物馆事业发展最快的地方,我们的舞台很大。世界各地的好技术、好材料,都可以用来满足我们的需求,所以我们有条件整合各种资源,把博物馆建好。

  中青报·中青网:现在各大博物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走红,也有人提出“过度娱乐化”的质疑,对此你怎么看?

  彭明瀚:我认为不存在雅俗之分。博物馆是一个公共文化机构,应该充分嵌入时代的文化消费和审美需求中。社会有什么需要,我们就要想自己能做什么,要试图在满足每一个社会需求的过程中,找到自身发展的支点。

  我们正在筹备拍摄一部海昏侯题材的微短剧。现在大家可能不喜欢看那么长的,那我们就用这种方式,把内容嵌进去。如果还是用传统的方式,你认为很好、做得再多,大家不来关注你,那也没用。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关系,应该设定在精神层面的认同。

  为了拍摄这部微短剧,我们在遗址公园里建了一个小型的影视基地,有一些汉代集市、村居生活之类的场景。等视频上线以后,大家先在家里看,看完以后来现场打卡,这些场景之后也会成为展览体系的一部分。

  中青报·中青网:海昏侯博物馆仍在持续建设,目前的进展怎样?

  彭明瀚:我们作为一个新单位,考古不足是短板。现在,刘贺墓园的考古发掘结束,下一步就要推进刘贺的宫殿区考古。先把考古做清楚,然后做展示,这个急不得。

  文化项目的建设,我们也在慢慢投入。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的面积还在扩大,我们计划建一个汉式的村庄。未来,游客在博物馆里看完五铢钱,来到这个村庄,就会看到一个做五铢钱的手工作坊,可以亲身体验;在博物馆里看到漆器,这里就有一户做漆器的家庭;可能还有豆腐店,游客来喝杯豆浆,体验汉代人的生活。

  中青报·中青网:你觉得未来的博物馆会是什么样子?

  彭明瀚:博物馆作为一个公共文化机构,未来一定是跟市场贴得越来越近。真正融入社会,就是好的博物馆。

  中青报·中青网:你做博物馆馆长这么多年,最有幸福感的事是什么?

  彭明瀚:我觉得是我们干的事,大家能喜欢。我始终在思考,怎么让我们的表达方式更切合大众的认知,更适应社会的精神文化需求。展览、科普、文创做出来了,反响不错,这是我最大的幸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佳冰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7月26日 08 版

彭明瀚:把海昏侯博物馆建到考古现场去
建盏为什么和宋代茶文化最般配
“三辞桂冠”的季羡林 中国学问家的典范